老街新风起 古韵福绵长
长乐玉田镇琅岐村以乡土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承载乡村记忆的乡愁小楼、传承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蕴含厚重历史的三座里古厝……长乐玉田镇琅岐村这条老街,传承了乡土味,又留住了文化根。
琅岐村红色文化基地。记者 余少林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琅岐村活用古厝,挖掘文化资源,让乡村历史文化焕发生机,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乡愁小楼 讲述乡土故事
上午10点,琅岐村团委书记卓美琴像往常一样巡视乡愁小楼,记者跟随她一同走进小楼,仿佛置身于一座博物馆: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宋元明的瓷碗、清朝的点心盒、民国时期的桌椅……琳琅满目的古董让人称奇。卓美琴告诉记者,这是琅岐村为挖掘历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而建成的乡愁馆。
“这个乡愁馆原来是一座古建筑,前年,琅岐村对其进行修复。”琅岐村党总支书记李桂锋告诉记者,琅岐村古厝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村两委干部经过商讨,决定转变思路,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把修复后的古建筑打造成展示村庄历史文化的乡村博物馆——乡愁小楼。
建起“乡愁小楼”,还要充实“内涵”,琅岐村委会向村民发出征集老物件的倡议。村两委党员干部和乡贤带头,村民积极响应,踊跃拿出自家“宝贝”。不到半年时间,乡愁小楼已收集到300多件老物件。
古厝研学 传承红色基因
乡愁小楼里藏着乡愁,紧邻的红色古厝里则讲述了家国大义与革命故事。
“琅尾港伏击战,毙敌42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琅岐村就是当时的抗日据点之一。”伴随着李桂锋的讲解,一段久远的红色革命故事生动再现。
走进古朴木屋里,面前的一块展板详细介绍了琅尾港伏击战经过和琅岐革命基点村的来历。旁边堆放着沙袋,里面是供孩子体验的玩具枪和靶子,二楼则是气势纵横的沙盘,抗日战局一览无余。
“这里原为清末的祠堂,解放前曾是抗日据点。2022年整修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月都会有学生来此研学体验。”李桂锋认为,利用好古厝的红色印记,宣扬好琅岐村的红色历史,才能塑造这个村庄的魂,让游客感受那段金戈铁马的光荣岁月。
活化古厝 唱响振兴之歌
老街中心,矗立着一口陈年古井“东井”。坑坑洼洼的井壁上,古朴的刻字镀上新金,尽显厚重的年代感。沿着老街一路走去,比邻而立的精美古厝,独具匠心的木屋结构、大气磅礴的招牌题字,无不彰显出幽幽古厝的独特魅力。
“我们还准备继续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符号,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走在老街上,记者一边观赏古厝、古碑等历史遗迹,一边听李桂锋讲述村庄发展规划。
走到老街深处,便能看到赫赫有名的三座里古厝。这是琅岐村武举人陈君理的故居,气派宏伟的三进院子,记录着代代传承的家风家训。
“今年,我们准备对老街上的7座古厝进行修缮,将三座里古厝和相邻的另一座古厝改造成为农耕文化展馆和农村会客室,打造展示村庄发展变化的窗口与了解农耕文化的研学基地。”李桂锋表示。
与古厝一条街相得益彰的,还有“一村一品”。琅岐村将充分发挥山地资源,鼓励村民发挥盆景技艺,在古厝一条街后山中构建盆栽基地,将林立的古厝与山间的古庙衔接起来,打造完整的文化链条,弹奏出属于琅岐村的振兴之歌。(见习记者 燕晓 宋亦敏 记者 余少林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