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新) > 新闻中心 > 正文

党报记者一线蹲点观察 叶小弟的“三本账”

2023-08-19 09:09:22 作者: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你有没有坚持做一件事,超过1万个小时?

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你想在某一领域取得杰出的成绩,你就要在这个领域付出1万小时的锤炼。

2000年从浙江来到福州做珍珠养殖生意,2010年开始公益送水、送粥、助学助困,如今带动一波又一波人加入公益团队,对叶小弟来说,坚持做公益早已超过1万个小时。

13年的公益之路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叶小弟是怎样的人?大家又是怎么看待他的?带着这些问题,今年7月起,福州日报记者在叶小弟的小店开启了1个月的蹲点观察。在一次次采访中,记者发现叶小弟有“三本账”,每一本背后都有令人动容的故事。

一本还不完的“人情账”

叶小弟的小店在澳门路街尾。7月中旬到店里时,他看起来比去年消瘦了些。微微敞开的衣领下,一道伤疤引起记者的关注。刚想开口问,小店就来了人。“叶哥,刚买的土猪肉,让嫂子炖汤啊。”附近商铺的老板刘铁光看到店里有客,放下东西就走了。

“欠大家太多了,真是还不完啊!”叶小弟一边把土猪肉放进冰箱,一边向记者介绍起来:我这冰箱里塞满了朋友送来的鸡鸭鱼肉和补品,这是隔壁商户黄增堂从老家带来的猪脚,这是邻居曾诚拿的鲈鱼……

叶小弟的第一本账,正是“人情账”。这一笔又一笔是从今年“拗九节”开始记下的。那天,叶小弟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时针回拨,2月19日早上4点,叶小弟的儿子叶伟涛起了个大早,这是他第一次挑起“拗九节”送爱心粥的担子。此前10年,都是爸妈忙前忙后,今年他不得不扛起来,因为叶小弟病了。

“拗九节是福州人非常重要的节日,一定要准备好。”前一天,躺在病床上的叶小弟放心不下,打了10多个电话远程指挥。

“要紧急手术,家属快来签字。”9时许,叶伟涛和志愿者们一起送完热粥,刚想向父亲“邀功”,就接到了医院电话。一时间,大家都慌了神,现场20多名志愿者一同赶到医院。

叶小弟住院时,跟随他做公益多年的黄慕平送来一日三餐,炖鱼汤、煮牛肉顿顿用心;鼓楼区南街街道武装部部长王奇周末赶来陪护;出院后,远在闽侯的老朋友陈祥碧尽管腿脚不便,但还是时常来看望……

这本“人情账”的名单很长,叶小弟粗粗算了下就有100多人。关上冰箱,店里还摆放着牛奶、中草药等。“大家还给我包了红包,总共得有七八万元。”叶小弟一边介绍,一边不忘交代妻子、儿子:这些人情以后都要记得还。

“平日里都是他帮助别人,这是大家对他的回馈。”三坊七巷社区党委书记王燕云说,叶小弟有担当、有爱心,这是大家认可他、喜欢他的原因。

一本数不完的“公益账”

真的会有人不计较利益做公益吗?听起来有点“不合理”。

福建宏凌达保安公司总经理余林波来自湖北,他2011年刚认识叶小弟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个“不合理”的人。“谁会把免费的水摆在店门口,这不是搅黄了自家生意吗?”

从叶小弟的第二本账——“公益账”里,我们发现他不仅不在乎自家生意,还倒贴了不少钱。

2010年,在福州率先支起“爱心茶摊”,每月需采购各类茶叶60多元、一次性纸杯百来元;2013年开始,每天早晨为群众熬粥施粥,七种杂粮花费数百元,每月水电费还要200多元;资助闽侯一中学生读书,每年花费1.4万元;每年端午节包粽子给福利院等地方,不仅自掏腰包采购300公斤大米,就连梅干菜都是从浙江老家精挑细选……数到最后,叶小弟也数不清到底花了多少钱在公益上。

“到现在连房子都没买。”在叶小弟给记者算账时,他的爱人郑翠红忍不住小声说了一句。在记者蹲点期间,郑翠红的话不多,但总是把“爱心茶摊”照料得井井有条,每次公益活动也都有她忙前忙后的身影。

对此,叶小弟的兄弟们都笑着说,他不仅“亏钱”,还“赔”上了夫人和儿子。叶小弟只有叶伟涛一个儿子,2010年开始做公益时,叶伟涛才7岁,如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当我们问叶伟涛怎么看做公益这件事时,他说,好像没有想过为什么,就是从小跟着爸爸做。“不过现在没那么简单了,爸爸身体不如从前,我要接过接力棒,而且还要做得更好才行。”

没有房子这件事,叶小弟一点都没放在心上,反而还觉得自己很幸运。“做公益会有福报。”叶小弟一直相信这句话。这些年,店铺房东认准叶小弟,租金多年不涨;一家人住的房子也是房东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出租。

比起收获的关爱,结识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并带动大家一起做公益,是叶小弟认为最无价的福报。来自湖北的余林波与三坊七巷周边众多商户一起加入三坊七巷公益团队,来自湖南的刘铁光加入“爱心茶摊送清凉”队伍,来自贵州的易明参与社区助困……

“大家聚在一起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很有成就感。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不再觉得自己只是个外地人,我已经融入了福州!”余林波说,现在他理解了叶小弟的“不合理”,“做公益,不能用钱来衡量,我们收获的远比付出更有价值。”

一本记不完的“集体账”

“叶哥,你的朋友真是太多了!”蹲点进行到8月,记者去叶小弟店里采访时,都是他的朋友起身让座。面对记者的打趣,他说:“我的朋友还有很多在店外。”

顺着叶小弟的指引,记者才发现有两台“奇怪”的电视。电视不在店里,叶小弟也从来不看。它们被挂在了店外!一台朝着主干道,一台则朝着风雨廊。“附近的居民、过路的务工人员闲暇时都喜欢来这看电视,时间长了,都成了我的朋友。”

比起“朋友”这个词,刘传明更喜欢用“家人”来形容叶小弟。刘传明早年一个人来榕务工,性格比较散漫,靠打零工生活。2013年,刘传明发现叶小弟店门前的“爱心茶摊”不仅可以免费喝水,看电视还不会被赶,于是常常一坐就是一天。心细的叶小弟发现他连除夕也不回家,就从这一年起,叶小弟每年都会多准备一桌年夜饭,招呼漂泊街头的人们一起过年。

慢慢的,刘传明只要打工发工资了,就交给郑翠红保管。偶尔有时间,也会来帮忙做公益。“我没什么钱,但知道叶哥在做公益,能出一点是一点。”刘传明每次的捐款不多,但叶小弟都会记在本子上,这便是第三本账。叶小弟把它叫做“集体账”。

这个集体,除了刘传明,还有一群个体工商户。2018年,三坊七巷附近的烟草零售户成立了诚信经营小组,凭借多年“热心”和“诚信”的口碑,叶小弟被同行们推选为组长,进而成立了三坊七巷公益团队。

个体户刘良烟每次活动都出钱出力。“以前我单打独斗,现在有叶哥做大家长,我感觉献爱心更有方向、服务更加精准了,而且还省心不少。”

有人省心,自然有人费心。刘良烟告诉记者,大家都把爱心款汇总给叶小弟,由他负责公益活动组织、对接、爱心物资采购等。“叶哥从不嫌烦,他记好每一笔善款,在团队微信群公示,有时善款不够,他就自己掏钱补上。”

在叶小弟的带领下,三坊七巷公益团队从最开始的7人,壮大为拥有200多家个体工商户的大家庭。“叶小弟不仅一个人发光,更带着一群人一起发光。”鼓楼区委文明办二级主任科员范文毅说。

这本“集体账”还在不断变厚。一次公益活动中,一名路人突然拉着叶小弟塞给他50元钱;家住光禄坊的一位老人,每次碰见叶小弟,总是追着要捐款;云南中烟营销中心福建分中心经理周爱华才和叶小弟见面2次,就加入了团队……在叶小弟的“三坊七巷公益团队”微信群,记者发现每年都有新朋友加入,筹集善款的接龙常常一呼百应。

回顾这次蹲点,记者在年年都被报道的叶小弟“爱心茶摊”里发现了这些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值得人们聆听、铭记。正如这“三本账”一样,这本根植福州的“爱心账”,记者会一直报道下去。(林榕昇 谢星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