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解码文物活化利用“两大关键词”:古厝社会“认养” 博物馆“科技+”
2023-11-01 17:43:37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俞雅萍 我来说两句 |
位于旗山湖公园的三橄榄一号打造“没有围墙”的旗山湖青春创客天地。 白沙镇林柄村李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学展示推广基地。 在主题教育中,闽侯县积极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化古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日前,位于闽侯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程由灿厝,经改造升级,成为闽侯县崇贤馆。 作为闽侯开展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的3处试点古厝之一,馆内展厅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侯官历史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还开设“闽侯好人”单元,以展示闽侯当代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为主,吸引许多来街区游玩的群众驻足参观。 关键词:社会“认养”3处试点古厝有新身份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进文物活化利用,闽侯县探索推出一批文物供社会“认养”保护。目前,已收集整理了有意向推出“认养”的30处文物古建筑基本信息。除了程由灿厝,闽侯开展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的另外两处试点古厝分别是:位于白沙镇林柄村的李宅、位于荆溪镇的徐家村十三厝。 李宅始建于清朝晚期,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民居。从20世纪90年代起,老宅里的住户就相继搬离,昔日繁华的老宅日渐衰败。2019年,在闽侯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以社会“认养”的方式进行保护。 所谓“古厝认养”,是指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通过一定程序对特定文物建筑实施保护、利用、管理的行为。认养主体拥有被认养古建筑的使用权或经营权,但不得转让。 经过重新修缮后的李宅,不仅布置了多个书架,还摆放着用以举办国学课堂的桌椅。原来,通过活化利用,这里已作为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学展示推广基地,并曾多次开展根雕技艺展示、闽剧表演、角梳工艺演示等非遗系列体验活动,为林柄村乡村游增加了书香、颜值和乡愁。 徐家村十三厝始建于清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10平方米,建筑面积1539.44平方米。因原主人在堂兄弟间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厝”。徐家村十三厝不论是建筑结构,还是石木雕刻内容等,都极具闽侯地方特色,蕴含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在尊重古建筑原有风格、手法、历史风貌的原则下,徐家村十三厝被打造成集艺术展览馆、乡村艺术会客厅、公共图书馆等于一体的高品质当代艺术馆,于今年4月开馆。接下来,这里将不定期举办艺术家个展、群展,全国雕塑名家论坛,艺术介入乡村振兴论坛,高校艺术茶话会,艺术家公益课堂等活动。 据了解,自2020年8月起,闽侯县委托福州市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启动古厝全域普查核查登记专项行动,最终形成了重要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三类的预保护名录,共1200多处。 值得一提的是,极少数隶属于预保护名录的古厝通过“搬家”(异地迁建),重新“活”起来。比如,位于上街镇旗山湖公园的蔗洲村27号古民居,业态规划为中餐厅;三橄榄一号则计划建成以路演大厅、展示中心、招商洽谈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区域,打造“没有围墙”的旗山湖青春创客天地。据统计,闽侯县已完成或正在开展迁建的老厝共有7座,分别位于荆溪、上街旗山湖、甘蔗、青口等地。 关键词:科技应用 博物馆“生动”话侯官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闽侯县还以文物为媒,通过“沉浸式+互动性”的方式,打造具有侯官特色和厚重历史感的奇妙夜活动。 互动地彩屏、裸眼3D、全息投影、VR体验区、5K沉浸室、虚拟讲解员……走进闽侯县博物馆,一个个高科技应用让人目不暇接,为观众提供了解闽侯历史文化的全新体验。 “用先进的科技展示历史文化,是闽侯县博物馆的最大特色。”闽侯县博物馆馆长周丕铧说。 在周丕铧的引导下,以及VR、AR等数字化技术加持下,记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了闽剧表演和咏春拳体感互动项目。 在“八姓入闽”裸眼3D沉浸室,全息投影的立体化场景再现了“八姓入闽”的历史。在参观过程中,记者发现,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闽侯县博物馆摒弃了单一陈列的展陈形式,增设了闽侯历史延展互动地踩屏、闽剧幻影成像、考古挖掘小游戏等互动项目,不断进行展览形式的创新与丰富,不断加强与到馆观众的互动性。 闽侯县博物馆还将启动演播厅建设项目,届时将通过整合闽侯县文旅系统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曲艺传习所、文化馆等的资源,为观众带来闽剧、评话和喜娘喝彩、南屿虎形拳等非遗展演节目,并采取固定场次+团队预约模式,为到馆参观游客表演。 据介绍,旅游时“打卡”闽侯县博物馆,了解八闽首邑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已成为越来越多来榕旅行者的必选项目。据统计,闽侯县博物馆自2019年开放至今,已接待70多万人次。 |
相关阅读:
- [11-01] 闽侯建设“联合病房” 县总医院成立双向转诊管理中心
- [11-01] 闽侯充电桩“上新” 基本形成3公里充电圈
- [11-01] 闽侯:“办事不出园区”“一站式”服务 群众满意率100%
- [11-01] 闽侯推出园区代办点政务服务联系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