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党建引领“我的家乡我建设”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2024-05-17 18:19:50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紫颖 我来说两句 |
回乡,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闽侯党建引领“我的家乡我建设”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闽侯埔前村打造“线面IP”为本土线面注入文化元素。记者 林双伟 摄 人才返乡能为乡村建设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闽侯,这个问题的答案处处可寻:大学生返乡,带动家乡的手工线面产业升级,火热“出圈”;企业家返乡,办起了民宿和非遗木雕艺术馆,建起了高山牡丹园和仙龙谷景区…… 今年以来,闽侯县深入落实“建强堡垒”专项行动,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广泛开展党建引领“我的家乡我建设”行动,努力探索出一条“搭平台、聚人才、促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领航雁归来 为乡村发展积聚人气 山谷里清澈的小溪流过,树影中露营帐篷隐约可见……这是位于竹岐乡罗洋村的仙龙谷景区。 曾经,这里十分荒凉,当地人都很少到此处。但对在外打拼多年的邓宇忠、邓诗光兄弟来说,这处山谷却是常会浮现在他们脑海中的美景。为让更多乡贤回归家乡参与建设,邓氏两兄弟主动和村“两委”一起争取资金,号召大家参与仙龙谷景区建设。 除了风景如画的仙龙谷景区,另一边,在罗洋村的非遗木雕艺术馆,一座座精美的大型根雕则为这座山村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这个古朴的艺术馆原是村供销社的一处老房子,福州市非遗项目木雕(闽侯)传承人邓宇荣回到家乡,投资200多万元将老房子改造为根雕艺术馆。改造后,很多游客慕名前来,不仅让旧屋重新找回活力,还吸引许多村里的年轻人来“拜师”,与邓宇荣一同从事木雕制作。“随着更多人回乡反哺,未来,我们的家乡会越来越美。”邓宇荣期待道。 罗洋村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蝶变背后,乡贤功不可没。 “我们村的乡贤心很齐,除了仙龙谷景区、艺术馆,还有大溪田园综合体、将军生态园景区等7个由乡贤参与投资的生态产业开发项目。这些项目为村里创造了就业岗位,持续展现‘乡贤回归’工程的生机与活力。”罗洋村党支部书记谢亮告诉记者,村里成立由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及群众组成的乡贤回归工作专班,摸清在外乡贤底数,动员乡贤结合自身优势,积极为乡村产业布局和发展、农民增收等出谋划策、出资出力。 “加强党建引领,善用乡贤力量。”闽侯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闽侯县围绕青口汽车产业、上街侯官文化、大湖雪峰山城等具有一定规模、能够辐射周边的乡村产业增长极,组建28个中心村党委。通过中心村党委议事会整合盘活土地、山林、厂房等资源,推行“党建+金融”服务模式,县农信联社授信985.3万元,争取各类资金5400余万元,促成41个跨村联建项目落地实施,实现了“1+1>2”的规模效应。同时借助中心村党委优势延长农村产业链,打造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升级版”,白沙镇五村协作打造生态旅游商家联盟,廷坪乡三村联动建立食用菌种植产业片区等7个产业链党支部,真正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汇聚各路人才 为产业升级添“智” 来到荆溪镇埔前村村口,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埔前村,梦开始的地方”几个大字。 2018年,下定决心返乡发展的大学生郑成林在村里写下了这句话。六年过去,他和伙伴们用汗水和努力浇灌了村子的梦想,成功带动埔前手工线面火热“出圈”,成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引擎”。 埔前村所处的关源地区是福州最重要的线面生产区,产出线面占福州市场的三分之一。“我们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创建自有品牌‘闽食福’,积极发掘埔前线面中所蕴含的‘福寿’文化内涵,重点以‘埔前线面,福州礼物’等伴手礼为方向,充分利用本土线面文化,将埔前线面打造成一个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品牌。”郑成林说。 线面制作受天气影响很大,下雨天做不了,天气太热面粉容易酸。为让线面制作不再“靠天吃饭”,埔前村“两委”于2022年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了闽侯县闽食福农业专业合作社,构建“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引入现代化工厂进行产业升级。如今,1000多平方米的室内线面加工标准厂房可以保持恒温恒湿,在保障生产卫生条件的同时,实现全年全天候生产加工线面。 让郑成林最有成就感的,是他们为埔前线面注入文化元素打造的“线面IP”,提升了埔前线面的热度,让其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如今,每斤线面收购价提升3毛钱,每户增收2万元,全村村民每年增加500多万元收入。”郑成林告诉记者,目前,埔前村正举全村之力,为埔前线面申请福州手工线面地理标志。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为了凝聚各路人才的智慧,闽侯县坚持以乡情为纽带,在全县270个村全覆盖成立“乡村人才联谊会”,全力动员农民在乡、大学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参与家乡建设,全面摸排出律师、规划设计、企业家、大学生和各级党政干部等各类人才3961人。依托福州大学城驻地优势,该县还开创“一院校一专班”机制,组建21个院校专班,打造“揭榜挂帅”平台,促成乡、村党组织与高校(院系)共建127对,通过校地共建将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源源不断输入乡村。目前,挂榜项目637个,涵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总金额1228万元,927个高校团队参与揭榜。 激活雁阵效应 为村民点亮幸福路 最近,村里91盏新路灯即将亮灯的好消息在洋里乡绅带村传开。谈起这91盏路灯的捐赠者乡贤陈昌添,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据介绍,闽侯县在全县推进“我的家乡我建设”行动后,绅带村党支部积极响应,邀请乡贤返乡共谋村庄发展大计。在大家提出的几项村庄发展需求中,安装路灯这一诉求引起了乡贤陈昌添的注意,他主动出资70万元,支持这91盏路灯的安装。 绅带村党支部书记陈允平是陈昌添的老相识。从项目立项、进场施工到后期验收,陈允平带着支部班子成员逐项推进,和陈昌添默契配合,把这件为民实事办到位。 为激活雁阵效应,闽侯县依托“小团队、细网格”社会治理体系、乡村人才联谊会等平台,引导乡贤人才在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流转了土地1.2万亩、开垦抛荒撂荒土地500余亩,参与建设民宿、文旅等乡村振兴项目267项,让乡贤从“看客”变“主角”,为家乡发展注入新动能。 利用今年春节、清明、“五一”等假期,各村党组织还以人才联谊会的方式,全覆盖召开了村庄发展大会270场,收集到项目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群众密切关注的各类意见建议1103条、招商线索580条,推动“同村共富”工程落到实处。 “所谓乡贤之力,是一群人在无形之中托举着一个小山村向更美丽、更辽阔的天地前行。”闽侯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闽侯县将继续以“我的家乡我建设”行动为抓手,探索“党建+乡贤+N”机制,鼓励支持更多企业家、高校毕业生等人才返乡建设家乡,着力构建乡贤成长与乡村发展“双向奔赴”的共赢格局。(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苏枫 张存金 范志凤) |
相关阅读:
- [05-08] 闽侯小箬乡防洪堤项目主体完工
- [05-15] 福州闽侯: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贤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 [04-24] 闽侯举办“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
- [04-30] 闽侯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昙石山考古实践基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