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子清先生接受东南网记者专访 施子清先生是香港著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他于1939年出生在泉州市晋江的一个华侨家庭,其父亲及祖父均系旅居菲律宾的华侨。1957年施子清先生来到香港,本打算经由香港去到南洋和亲属汇面,但由于当时在香港办理赴南洋的手续繁琐,无法取得签证,于是留在了香港。 “当时来香港有两点感受,香港虽然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但不管在哪个角落居住下来,大家都很有礼貌,很有爱心。早上碰到就说‘早晨’,‘good morning’,路上见面也会打招呼。另一点,香港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哪怕两夫妻还要到工厂做事打工也不会忘了孩子的教育。”施子清先生说。 他就这样在香港待了下来,一待就是六十多年。然而,尽管身在香港,但是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家乡,时刻不忘家乡的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 家乡发展的“先遣队” 施子清先生尽管离开老家六十年,但在改革开放后几乎每年都会回到福建,特别是自己的家乡晋江走走看看。 施子清先生指出,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许多在港福建乡亲纷纷回到家乡和中国其他地方投资兴业。“福建的发展,最先来投资的就是福建同胞,就我们泉州晋江来说,也是我们福建乡亲先走进来。”他说。 施子清先生把自己看作是家乡发展的“先遣队”,面对当时家乡在市场和技术上的一篇空白,他毅然决然地在家乡投资设厂。 “当时是凭着一种对家乡发展的关心,认为投资应该放在那,所以最先就办在了这两个地方,也可以算是投石问路。”他说。 采访过程中他还告诉记者,这几年每次回到家乡都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交通方面,基本上每一村都通车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有路才能够发展。”施子清先生说。 施子清先生 钟情家乡教育事业 当时华侨子弟在港就学困难,施子清先生就与几个闽南老乡一起,携手创办了集美侨校,他一人身兼校长、校监、班主任、教师数职。集美侨校主要招收闽籍乡亲子弟,开始时,学生仅十九人。经过不断努力,该校的名声也慢慢提升,到六十年代中期,学生数量已达六百余人,教师队伍也发展至二十九人,成为香港一所知名侨校。 “我办了九年学校,由19个学生变到600多个,有二十几个老师,老师也是我们福建乡亲占多数。”施子清先生说。 施子清先生热爱传统文化,尤擅长书法,又通晓诗词书画,其作品多次在香港及内地展出。名家评其书法为:“健劲跌宕,变化多姿,现出豪迈爽飒的风致”。他自己则认为:“书法传递真善美的学问,让人修身向上。” 在业余时间,施子清先生不忘时刻学习。“我自己读书少,但我有个原则,不论是坐飞机还是到哪里去,都回去看书,写自己的感想。每天我最少有两个小时给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施子清先生说。 施子清先生认为,当前我们处于民族复兴的阶段,文化和道德非常重要。 “国家的进步兴旺还需要一代人继续努力,现在国家富裕了,更应该大力投入民生和教育问题。”他补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