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闽港交流> 社会文化 > 正文
都市民俗 别样风景——扫描香港潮州人"盂兰胜会"
2016-12-29 09:31: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柳丹  

中新社香港9月1日电 题:都市民俗 别样风景 ——扫描香港潮州人“盂兰胜会”

作者 贾思玉

踏入农历七月,穿梭于香港闹市区,高楼林立中常会发现一道别样风景:香火缭绕,人声鼎沸,佛事的颂经钟磬之声,与潮剧的锣鼓丝竹声交相呼应。这是香港潮籍人的传统文化活动——“盂兰胜会”,一年一度,历时一个月,全港分成几十个街坊会场举行。

设于铜锣湾摩顿台球场的盂兰会场已于农历七月二十一日(8月30日)开锣。一连四天,在这里可以看到神功戏表演、派平安米、“请福物”等民间活动。

传统风俗承载“移民史”

盂兰节并非香港本土的节庆活动,是随潮汕人士一同移民而来,并逐渐被赋予了“香港特色”。譬如,派米即是这里独有的做法。首届胜会于1897年由铜锣湾“潮州公和堂”创始,后香港各区效法举行,至今尤盛。

香港的潮籍人士约有120多万,据现任公和堂会长郑翔奋介绍,潮籍人士通过这一传统活动,寄怀思乡念祖之心,亦温暖邻里情谊。

盂兰节、中元节、鬼节指同一节庆。盂兰节起源于佛教传说,农历七月十四这天,目连念“盂兰经”救得母亲脱离苦难。道教称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道士设坛颂经,期望“地官”赦免亡魂罪孽。民间则认为,七月间鬼门大开,地府中的孤魂徘徊人间,所以很多人会在路边焚烧冥纸香炉拜祭。

盂兰胜会既承载了民间记忆与文化,又蕴藏了宗教习俗,超越了单一的传统文化活动本质。“除潮州人外,还有不少福建人、客家人,甚至本地人参加,”郑翔奋说。

班底“老化” 后继乏人

胜会通常设于公园、广场或运动场等宽阔之地,搭起几个大棚,周围竖起一面面颜色鲜艳的牌坊和龙旗,上面绣“风调雨顺”、“恩泽同沾”等字样。

居中的是神坛,两侧经棚和理事棚。神坛内,供放天地父母及从天后庙、莲花公等六地请回的神。神台正对的是戏棚,供潮剧演出。郑翔奋介绍:“起鼓第一出戏是《八仙贺寿》,取个好意头。”

四方会场的另一边是附荐台、孤魂台和袍台,还有一个高四米的纸扎“大士爷”,锦袍莽带,奉观音之命来镇压鬼神。今年的附荐台上,特别为在马尼拉人质事件中不幸遇难的港人设立神位牌,以期亡魂得到超度。

“法师用潮州话念经,音乐是地道的潮州八音,所有仪式、祭品都体现了潮州特色环境和气氛。”郑翔奋希望,能将这些濒临消亡或式微的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盂兰胜会早前申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潮属社团总会秘书长林枫林说:“成功几率很高,因为这项活动也能为现代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和价值。”

“以前十个潮州人里有九个帮手,现在只有两个,” 郑翔奋亦担心班底“老化”,不知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大概他们工作太忙了。”在会场,记者看到香客多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手拿纸衣、生果、斋饭、糖塔等祭品。

“我本身不是潮州人,但为这样独特的人文风俗在香港得以保存感到高兴,”一路跟随考察的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生马健行说。(完)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