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者当面朗诵《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莫言:要是我写的该有多好 中新社香港4月20日电 (记者 曾平)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日前到访香港举办讲座。他在演讲中谈到,现在的文学已经到了全体创作的阶段,透露自己刚开始使用两个月微信,看到很多署名“莫言”的作品,但其实并非他本人创作。 莫言说,有次在北京吃晚饭,一位漂亮的女士说要朗诵一首莫言的诗给他听,读者眼含泪光读完网络上盛传的莫言诗歌《你若懂我该有多好》。他听完后对这位女士打趣道:要是我写的该有多好。莫言其后在问答环节被团结香港基金顾问、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追问是否有创作诗歌,莫言透露,会私底下写诗。 莫言指,网络上许多署名是自己的文章都并非他本人创作,当中很多是俗称“鸡汤”的正能量文章。莫言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内容都是非常积极,符合各种道德标准的,如果能以自己名义使这些美好的道德得以广泛流传“何尝不是一件乐事”。他又笑称,如果自己将这些内容编辑成文集,你们可别来找我打官司。 莫言也在演讲中为香港正名,称香港并非“文化沙漠”,甚至可以说香港是“文化绿洲”,香港的影视文化、电影、歌曲都影响广泛,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流行文学,以及刘以鬯、西西、黄碧云等作家的严肃文学都是可圈可点。 他又透露,自己当年曾经沉浸在金庸的作品里“废寝忘食”:有一年暑假借了一箱子金庸小说,从头读到尾,有时一天会读两本,在这样的疯狂阅读中,被故事、人物命运和历史背景所吸引。后来经过重读,冷静思考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人,答案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确实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其后更被多次拍摄为影视作品,每次重拍大家都充满期望,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那么文学的力量可否对真实社会产生影响?莫言在提问环节回答此问时指,文学肯定是有社会效益的,有些小说甚至在历史上发挥巨大作用,比如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但更多文学作品对社会和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文学是长期阅读的过程,不会像“退烧药”那么灵验。 事实上,莫言在演讲中也曾谈到类似的对文学的理解。他说,文学是一种非实用的东西,它对人的最大的作用还是审美体验,一种精神的熏陶,一种心灵的保健,也是人类认识自我和理解他人的一种方式。没有文学可以生活,有了文学可以生活得更丰富。 莫言也谈到了文学在童年时帮助他逃避劳动的往事。他当时会去集市上听说书人讲故事,然后晚上回来复述给在油灯下做针线活的母亲和姐姐听,记不清的情节就编,有原本情节觉得不太过瘾的就“添油加醋”,事实证明效果很好,母亲想到有故事听就不会让他割草或放牛。莫言在农村成长的经历让他听过很多不识字乡亲讲故事,这些故事“有板有眼”,有高潮有低谷有伏笔,莫言因此称他们为“口头的文学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