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专题> 香港回归20周年> 一国两制 > 正文
“一国两制”写华章——内地与港澳学者共话香港回归20年
2017-04-24 09:48: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夏芳  

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发言。

中新社记者 崔 楠摄

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研讨会4月2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与会人士结合自身经历讲述香港故事,回顾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探讨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深入实施的方略。来自内地、香港和澳门的百余名人士参与研讨,近20名嘉宾围绕“回顾历程和基本法起草”“人大释法和香港法治”“国家主权与安全”“香港政制发展”和“香港经济发展”等主题发表演讲。

“一国两制”落地生根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冯巍说,20年来,“一国两制”从理论变成现实,在香港落地生根,保证了香港经济社会基本的繁荣稳定,“一国两制”在香港是成功的。长远来看,“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会有沟沟坎坎,不应低估“一国两制”未来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冯巍看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国两制”用和平方式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二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从理论设计变为现实;三是香港回归以来整体上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基本繁荣和稳定。面向未来,“一国两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央政府、特区政府等各方面,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非常坚定的战略定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张荣顺说,推进“一国两制”不断向前发展是内地和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责任。内地和香港各界人士共聚一堂进行研讨,回顾“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历程,总结落实香港基本法的经验,探讨香港发展方向,就是要共同承担起将“一国两制”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使命,展现承担和责任。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国家是香港坚强后盾

张荣顺认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祖国内地持续稳定的发展为香港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繁荣稳定的香港也为国家建设、内地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一国两制”不仅开辟了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现实可行道路,而且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张荣顺说,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张荣顺认为,这是坚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重要指导方针。

张荣顺称,中央在过去5年,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处理了港澳政治问题、明确实施普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发表了白皮书,这是正本清源,深入阐述“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规定。中央支持特区政府依法妥善处置违法“占中”,维护大局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就立法会宣誓打击“港独”分裂势力,都体现了这个指导方针。

香港与内地应优势互补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认为,香港与内地未来的融合发展会越来越快,香港应在变化中寻找新优势。过去20年,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加快,中央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应着重研究关于两地融合的管理,让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对于两地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要及时解决,应具有前瞻性。

曾钰成说,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香港与内地应该实现优势互补,且两地的融合发展只会越来越快。目前香港GDP占国家GDP的比重,较“一国两制”提出时大幅下降。香港不能只看到自身曾经的优势,而应在变化中寻找新优势,这具体还要香港特区政府、智库等进行仔细研究。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曹二宝将“一带一路”诠释为“一国两制”的香港故事在未来的战略发展机遇,从而达到两制互动融合的理想状态“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他分析道,香港拥有强而有力的政策框架、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及充裕的缓冲空间,有良好的基础迎接未来的挑战。

曹二宝认为,香港可利用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条件,进一步把握内地经济增长、与全球融合及开放资本账户所带来的机遇。肯定特区政府作出的努力,包括致力保持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领导角色、发展资产管理业、鼓励企业于香港设立财资中心以及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

在曹二宝看来,香港可深化与内地合作,共同开辟“一带一路”市场,充分发挥多中心合一的功能优势,在专业服务和国际化人才方面深化和沿海省区市的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水平。与内陆省区市拼船出海,构建高中低搭配、多层次合作格局,共同开发沿线市场。

(本报北京4月23日电)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