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2017年6月16日,胡从柱站在为港珠澳大桥项目回填的人工岛上,指着对面说,“那边是香港。”他又指指身边尚在火热施工的珠海口岸旅检大楼:“这片钢结构穹顶就是我们负责吊装的。” 在自己的作品面前,胡从柱舒畅地笑了,面对镜头的紧绷感瞬间消失。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大片钢架层层叠叠,充满工业化的美感。 从一名普通的吊装工人,到“世纪工程”项目生产经理;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工,到“全国十大最美职工”。16个城市、31年、35项工程、40万吨总吊装量,数字可以总结过往,但却无法拥有穿透生命的力度。 胡从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少小离家:“从南到北,我去过16个城市” “1985年,那是1985年,”胡从柱强调了两遍,“我18岁,家里人口多,困难。很多人涌去南方打工,我也跟着去了。” 放下行囊,胡从柱留在深圳。他职业生涯的起点,是中国第一幢钢结构摩天大楼——深圳发展中心。那时,他还只是中建三局钢结构安装施工队的一名学徒工。 吊装,是钢结构安装中的一项“龙头工序”。上个世纪80年代,钢结构建筑在国内刚起步,吊装技工奇缺。 “吊装工作要爬高架,很多人害怕。我是农村孩子,胆子大,身体也好,就想试试。”对胡从柱来说,第一次爬上高架,从另一个角度去俯瞰城市的那一天,再平淡不过了。但其实,在那一瞬,他选择了自己的一生。 胡从柱回忆,那个年代,吊装设备还相当简陋,一部对讲机、一部吊车,就要吊起成吨钢管。没有精密准确的数控装置,工程的安全与效率,倚赖于工人对机器的熟悉程度和经验多寡。 “刚工作时,别人去休息,我还得看书。没办法,我文化水平不高,要把技术弄懂,就得靠钻研。”为了提高操作技能,胡从柱遇到复杂的工作都抢着干,一遍又一遍地向师傅请教技术细节,“有时候在吊车上看得入神了,一抬头,天已经黑透了”。 深圳地王大厦。(照片来自网络) 1995年,胡从柱作为吊装班组长参建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地王大厦。他带领的班组仅用1年零12天便安全、优质、高速地完成了24500吨主楼钢结构的施工任务。 “两天半一层,当时有个提法叫‘深圳速度’。”胡从柱陶醉地回忆起那个年代,他的职业生涯,和中国的发展建设,一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2008年临危受命,助武汉火车站项目顺利封顶;2010年破解海控国际广场项目裙楼钢柱安装难题;2013年成功挑战广州东塔项目25天极限施工…… “有难度,找从柱。”当记者问及这句在公司广为流传的话时,他平淡地解释:“我就是做这个事的,就得尽责任做好,没想过太多。” 建设港珠澳大桥:我对这个项目有特殊的感情 1985年,站在深圳的施工高架上,能遥遥望见香港。胡从柱说,当夜幕降临时,对岸灯火璀璨,让他觉得神秘又新鲜。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2015年,他又一次离香港很近,只不过这次,与30年前不同,他不再只是“璀璨香江”的旁观者,而是建设者。当年7月,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项目开工,7万余件钢结构构件,7206个焊接球,14万平方米屋盖面积,占钢柱总量70%的椎管柱、花瓣柱、梯形柱等异型构件,海岛型气候等等,使现场吊装困难重重。 作为公司的技术核心力量,胡从柱被派往项目现场。 “我们这一行,习惯了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跑,但接到这个调令,我还是特别激动。”胡从柱说自己当晚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在新闻上已经有过了解,知道这是继青藏铁路、长江三峡之后的又一项“世纪工程”,建成后,将会推动香港、澳门与祖国的互联互通走向新纪元。 一到项目,胡从柱就对现场展开调查,每一台塔吊性能、每一处构件堆放、每一次吊装顺序,他都摸得清清楚楚,并针对每种构件制定了详细的吊装方案,为大面积吊装做足准备。 2015年12月正是施工繁忙期,出现了土建及各工序交叉作业问题。胡从柱仔细研究工期计划和场地布置,时常一坐就到了下半夜,最后提出自主创新的“移动式拼装操作平台”方法,将原位拼装转变为地面一次单元拼装和楼面二次吊装,成功化解了难题。 胡从柱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吊装是异常辛苦的工种,把身体暴露在城市上空,经受烈日、暴雨的反复考验,还悬着一颗心。但胡从柱认为,是纯粹的热爱,让他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工作环境。 胡从柱向记者介绍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旅检大楼项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经常想,我参加过我国第一个钢结构项目。从学习日本人的技术,到自主建设大厦、大桥,我几乎见证了钢结构发展的全过程。对这个事,还是有一点使命感的。”提到“使命感”,胡从柱有些不好意思,他似乎不习惯用如此厚重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工作,所以特意加上了“有一点”。 “香港就在那儿,大桥建好后,港珠澳三地就真的连在一起了。”胡从柱指了指远方:“搞钢结构三十年,对这个项目的感情挺特殊的。”他又笑了。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港珠澳大桥在海岸上延展。桥,连接着地域,也沟通了人心,胡从柱没说出口的“特殊感情”,是内地一名普通建设者对港澳同胞血脉相连的爱与牵挂。 “钢结构”之外:我只是个普通人 “我最不会接受采访。”摄像机关闭后,胡从柱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大口喝水,他的表情松弛下来:“我小时候说话,比别人都要晚。我的老父亲,那时就愁啊,说你以后怎么养活一家人。” 提到父亲,胡从柱掩不住失落。那年父亲过世,按照乡俗,在六畜回笼、夜深人静时,胡从柱去为父亲“暖坟”。躺进冰冷坚硬的新坟坑,看着头顶婆娑的树影,想着眼前的天人永隔,胡从柱大恸。“觉得自己真是挺不孝顺的,这么多年,没有好好陪陪父亲。” 很快,他又有稍许释然:“但我老婆很贤惠。这些年,都是她替我照顾老人,拉扯子女。” 胡从柱说,因为对妻子愧疚,每年短暂的休假期,他哪儿都不去,就回家陪着家人。“拼命干活,弥补对家里的亏欠。” 胡从柱对妻子承诺,等老母亲过身,孩子们也长大独立,就把她接到身边:“不忙的时候旅旅游,看看我参与建设过的那些项目。她几乎都没怎么去过。” 胡从柱曾参与建设的武汉九头鸟造型火车站。(图片来自网络) 深圳地王大厦、武汉九头鸟造型火车站、昆明会展中心、央视新台址,还有正在建设的港珠澳跨海大桥旅检大楼……一转眼,胡从柱已经离家30年,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南北。行万里路,对家人的爱总牵引着他的内心最深处。 “我女儿说,爸爸你搞这个钢结构还挺厉害的,穿一身工作服真帅。”提起孩子,胡从柱舒心地大笑起来:“我问是不是啊,我都老了,帅什么。” 女儿受父亲感染,曾一度立志要从事钢结构相关工作,但阴差阳错,最后未能如愿。“说实话我挺遗憾的,没能亲自教她。”胡从柱有些失落。 胡从柱在施工现场向徒弟讲述相关知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虽未能带女儿入行,但胡从柱每到一个项目都能带出一帮徒弟。现在这些徒弟都已成长为公司骨干。技艺得之于守、用之于破、创之于离。在徒弟心目中,胡从柱是他们永远的偶像。 “我真的只是个普通人。”胡从柱向记者强调了一遍又一遍,但他身后的荣誉却告诉人们,他并不普通:他参建的工程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本人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2015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17年获“全国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谈到未来,如果有一天从高楼上走下来,从吊车中走出去,你会做什么?胡从柱说他从来都没想过这么远:“我只想做好手边的每件事,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随后,他又笑笑:“大目标没有,小的倒是有一个。年底港珠澳大桥通车时,想沿着桥去香港看看。”他指指手边的包:“通行证都办好了,就等着通车出发呢。”(文/樊帆 联络支持/刘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