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三明 > 正文
一朝梅林人 一生梅林魂 ——访泰宁梅林戏传承人黎秀珍
2017-08-01 11:09:42 陈 静 卢书铭 卓羽桑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杨龙威  

黎秀珍在教实践队员练习梅林戏基本技巧。

●陈 静 卢书铭 卓羽桑 文/图

“出身上清溪,今年古来稀。有缘聚一起,活到百二七……”眼前这位老人说到动情处激动不已。

他,就是泰宁县梅林戏剧团前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黎秀珍。黎秀珍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传承梅林戏长达57载,年过古稀,仍旧一腔热血。

7月13日,记者同福州大学赴泰宁县互联网+旅游调研实践队一起来到黎秀珍办公室,采访了这位把一生献给梅林戏的传奇人物。

黎秀珍一生钟情于梅林戏,“福建省专业剧团优秀团长”、“三明市专业剧团改革带头人”是人们对他的赞誉,“一朝梅林人,一生梅林魂”是对他最淋漓尽致的写照。

泰宁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我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梅林戏“字多腔少,一洲百尽”,优美动人的唱腔和古朴粗犷的表演风格浑然一体,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观赏。2006年5月,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黎秀珍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宁梅林戏代表传承人。

从“美猴王”到戏剧导演

1963年,黎秀珍拜师京剧名演员小二王桂卿,一心学习猴戏,很快就练出了满身的“猴气”,把美猴王演得活灵活现,当地老百姓送给“孙悟空”的美名,从此在家乡名声鹊起。幼年时,黎秀珍曾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止步小学五年级,他勤学苦练,终于换来被推荐至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的机会,并考上了全国仅有的两个导演名额之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努力是年轻人最不应该缺乏的品质。”谈及年少时的经历,黎秀珍感触颇深。

实践队队员们刚进入黎秀珍的办公室时,他正在创作梅林戏音乐书籍。从书桌到书柜,从桌上到地上,办公室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籍和草稿,笔记无数。

黎秀珍告诉大家,他不用电脑,每一个灵感,每一个创作,都是他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最忙的时候,早上下午各要出演两场戏,晚上还要出演两场戏,常年巡回演出,嗓子早就吃不消了。提起梅林戏的点点滴滴,黎秀珍的眼中总会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因为真的喜欢,所以丝毫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

临退休时,黎秀珍受到邀请创作一部梅林戏音乐书籍,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奋战在梅林戏第一线。黎老说:“活到老做到老,我会一直把梅林戏做到做不动为止。”

从“倒一”到“第一”

黎秀珍接手剧团前,剧团处于三明市倒一的地位,岌岌可危。接手后,黎秀珍当机立断,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剧团分成两队,从847人中选出14人作为剧团培养人,奖金工资比例改变,成为当时三明市第一个改革的剧团。

黎秀珍的导演手法求新求巧,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剧本改编成话剧戏,符合青少年口味又极具教育意义,全年巡回演出270余场,观众数高达70余万,好评如潮。

历尽艰辛,熬过数百场演出的劳累,黎秀珍的汗水终于得到了回报,1992年,剧团参演全国“天下第一团”比赛,斩获多项荣誉,终于从“倒一”翻身成“第一”。

说起梅林戏申请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黎秀珍感叹真是一波三折。当时由于客观原因,通知申报的下发文件迟了一个月才到,周围的人认为不可能申报成功,纷纷劝黎秀珍放弃,他顶着压力联合几位省里的专家,耗时七天七夜几乎不眠不休地准备申报材料,这才有了今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宁梅林戏。

传承创新,“国宝”唱新声

梅林戏的现状并不乐观。黎秀珍皱着眉头说:“梅林戏的传承迫在眉睫。因为电视上看得到戏,游客们不必跑到这来观看,梅林戏的演出越来越少了。巡回演出的出场费也过低,剧团经济紧张,梅林戏陷入了生存困境。”

梅林戏因民俗而起,但绝不能只靠民俗生存,固步不前。黎秀珍认为:“梅林戏的传承更需要创新,当务之急除了打造原生态梅林戏,更要扫除语言障碍,借鉴吸收其他剧种的表现手法,使观众在现场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

于是,黎秀珍等老艺人在泰宁县政府支持下,不断创新突破,结合当下热点编排了《张仁和》《上清溪》等特色剧目,与时代接轨,让老传统更“接地气”,让梅林戏焕发新光彩。

为响应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泰宁县组建了梅林戏研究队伍,开展诸多对老艺人嫡传技艺抢救工作,聘请黎秀珍等专家编写研究论著,并把梅林戏演出作为泰宁旅游的招牌大力宣传。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