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全域旅游发展业态和模式不断丰富。图为梅仙镇的高春山庄“泼水节”成为旅游新亮点。 一片药材成就一个“药乡” 福建日报记者 陈亮 通讯员 邱慧敏 严士冬 8月16日,天气晴好。位于尤溪县八字桥乡洪牌村和尚垅的太子参种植基地里,套种的中草药材、花果树木长势喜人,随处可见的瓜果长廊等文化小创意,更让人游兴满满。 谁能想到,这里5年前还是一片荒山。2013年,王而荣来到八字桥乡,发现这个高海拔山区,生态优良,适合中药材种植,于是带头组建了尤溪县山峰太子参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完成投资2800多万元,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2200多亩。 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王而荣着手升级自己的药材基地。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为基地提供了技术指导,除了太子参、朱砂根、黄精等5个主打品种外,还有120多种中药材在这里种植示范推广。 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基地逐渐向“林下经济 休闲养生游”一体化方向发展,套种了2.76万株银杏、3.5万株红豆杉、5600株桂花、63个品种的玫瑰等,并划分出18个水果区,套种台湾水蜜桃、樱桃、百香果等。目前,该基地年可创产值900多万元。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也给基地所在的洪牌、彭新等村带来了变化。许多村民以土地分红入股、土地租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不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利用“生态美,草药丰富”优势,王而荣不断扩大发展外延。今年7月,他与厦门一家公司结成合作伙伴,计划引资引智,再投入2800万元,将基地打造成生态休闲养生产业园。 山峰太子参合作社的蜕变,正是八字桥乡全域产业发展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八字桥乡发展多种模式的中药材经营主体,建立起千亩黄精基地、千亩太子参基地、千亩罗汉果基地等,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乡里结合尤溪县提出的“我家在景区”发展目标,打造“一乡一品”,做强特色农业,并围绕产业发展与旅游深度融合做文章,推出药膳饮食、养生包伴手礼等,着手完善各项旅游要素,把生态休闲、养生度假等紧密结合,实现“我家在景区,养生八字桥”的发展战略。 改革亮点 福建日报记者 陈亮 整理 ●医改 2012年来,三明医改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切入点,市县一体统筹推进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市、县、乡、村“四级联推”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三医联动”“两票制”等改革做法在全国推广。 ●林改 2014年6月,三明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林业经营体系的实施意见》,新一轮林改启动。2015年2月,成为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后,三明在集体林地“三权分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支持制度、林权流转机制和制度等相关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创新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探索生态执法体制改革,全市法院、检察院系统成立生态法庭、生态检察处(科)。大田县整合水利、国土、环保、林业、安监等部门行政处罚权,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为全省首创,并荣获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开展环境信用评价,探索建立企业“红黑榜”与信用评价并重管理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推进排污权交易,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三明市储备排污权管理和出让办法》;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涉重金属、化工等高风险行业企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环保领域的“三项改革”得到中央深改办肯定。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 以2014年12月被列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三明加快实施《福建省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扎实推进《三明市深化精准扶贫2015—2018行动计划》,全面深化“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创新拓展“八种帮扶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