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三明 > 正文
从孝子坊看当代孝文化
2017-09-06 10:46:40 乐小丽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杨龙威  

孝子坊

每月16日,老人们汇聚麦元乡村大讲堂上课。

●本报沙县记者站 乐小丽 □张碧玉 文/图

沙县有座“孝子坊”,位于茶丰峡大水湾自然村,距县城9公里。“孝子坊”又称陈氏大厝,占地约9000平方米,有101间房,最多的时候同时住着30几户人家。

沙县县志上说孝子坊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大厝牌匾上则写着建于清乾隆甲寅年(1775年)以前。主人陈宗浩是乾隆年间的“选魁”贡生。相传陈宗浩年轻时好学多才,对儒学孝义极有研究,因推行以孝道理论治理国家,被当时清朝地方官员推荐至朝廷,于道光十年获朝廷嘉奖,御立双龙“孝子”石坊,主人将石坊建成孝子牌坊。至此文武百官路过都得下马落轿,闲杂乞讨、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

孝子坊经过岁月侵蚀和人为破坏,已不复往昔风采。孝文化却在冲击中得以传承。孝是中华传统美德,是道德意识的重要起点。同时,孝文化也是构建当代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需要,只要亲情存在,孝文化就有存在的意义。

传统孝文化遭遇冲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陈氏大厝还居住着20几户人家,90岁的陈世连就是其中之一,仅他家就有11口人。后来,大家陆续搬离大厝,在村里或者进城盖了新房,孝子坊人去楼空,繁华不在。

孝子坊不是个例。随着社会结构变化,无数个“陈家大厝”分解成3口之家,传统的大家庭模式被小家庭取代,人们的亲情交流变得越来越淡。

传统孝文化的弱化并非单纯因为家庭模式改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孝文化被打上“封建”的符号,特别在文革时期遭遇重大冲击,导致现在孝道观念淡化。

此外,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受计划生育影响,年轻一辈养老压力剧增,特别是农村青年,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导致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行孝无从谈起。

“不是不想尽孝,而是无法尽孝。”这是离乡打拼的年轻人共同的无奈。

当然,有迫于现实无法尽孝的,也有从内心里漠视孝道的。因此,在当代推行孝文化依然十分必要。

行孝等不得

年近五旬的陈荣福是茶丰峡出名的孝子。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不便,平时吃饭,他先扶父母上桌,为父母装好饭后自己才入座;父母生病住院,他亲自陪床照料,有几次自己都累垮了。前两年,陈荣福的双亲相继过世,他处理好后事才和儿子一起外出经营小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陈荣福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顺,对村里的老人也十分照顾,平时老人们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帮忙。有一次,有个戏班子到村里,老人们想看戏又舍不得花钱,他自掏腰包包了一场戏,邀请全村的老人观看。

行孝等不得,很多人以为让父母吃上美食,穿上华衣,住上大房子就是孝敬,一心打拼事业,几年不回家。“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等你拥有了这些,父母已经老去,甚至不在了。

陪伴是最好的行孝方式。有条件的可以与父母同住,或者住在父母附近,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实在做不到,现在通讯工具发达,可以日常通过视频、电话问候父母。

行孝除了满足老人的物质健康需求,还要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每月16日,麦元村乡村理论大讲堂里,100多位银发老人汇聚一堂听课,这个习惯坚持了12年。85岁的曾七均老人说:“以前吃饭都成问题,哪读得起书,现在有机会多学一点东西。”

时代在发展,老人的需求在变化,行孝的方式也要跟上脚步。把老人从孤独的守望者变成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时尚”老人,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当代孝文化的精髓。

健全制度,政府帮“尽孝”

当“养老主要靠家庭”的传统模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时,推进养老制度和机构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每天,茶丰峡村的老人活动室里都坐满了人,老人们坐在一起打牌、做手工、聊家常,其乐融融。这样的画面,在沙县每一个村庄都能看见。

据统计,沙县约2万户家庭6万多青壮年外出经营小吃,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导致大量留守老人。为了让留守老人安度晚年,政府担起“尽孝”职责,以公建民营的形式盘活养老机构,整合资源成立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村村盖起老人活动中心。形成以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居家养老为主,邻里互助式养老、“候鸟式”养老、寺庙养老为辅的社会养老新格局,补齐家庭养老的“短板”,满足留守老人的健康、生活需求。

沙县模式是当代制度养老的缩影。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政府逐步改善保障制度,增加养老资源的投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当然,制度养老不能取代家庭养老,孝文化基于血缘亲情,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注定子女行孝是无法替代的。2013年,国家立法让子女“回家看看”,经过数年实践,效果差强人意,当代孝文化的推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孝文化传承与创新

当代孝文化如何推广传承?孝子坊附近的麦元村邓家的做法值得借鉴。

每年正月初六,麦元村邓仰清家里都十分热闹,数十个大人小孩坐在一起,讲传统故事,探讨新政策新文化。无论老少,畅所欲言,观点新颖的孩子还能得到邓老的奖励红包。

民主的教育方式促使孝文化在青少年一代得到传承,更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性和思考性。

当代孝文化要对传统孝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生搬硬套不仅不能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还会让封建腐朽思想再次兴风作浪。近年来,新闻中频频出现“好儿媳”集体给公公婆婆洗脚,学生集体给父母“下跪”活动,在笔者看来,纯属形式主义,哗众取宠。

因此,我们要吸收现代文明的思想成果,多元化、开放性地传承和发展孝文化。与其用形式推行孝道,不如“以爱代孝”,父母陪伴子女成长,孝敬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孩子,让子女发自内心爱父母,爱长辈,一家人其乐融融,营造社会主义良好家风。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