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南平 > 正文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积累优质生态财富 今年全市计划植树造林20.17万亩
2018-03-13 11:13:43 吴建琼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康晓青  

12日,顺昌公安局民警协助工人把绿化树搬运至森林公园种植

(池亮亮 陈柏材 摄)

光泽志愿者相互配合着植树

(邱洪福 摄)

邵武志愿者给新种下的树浇水 (余晓勤 摄)

大武夷新闻网讯 春回大地万物苏,植树添绿正当时。12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为进一步巩固我市生态资源优势,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双增长”,2018年,我市计划完成植树造林20.17万亩、森林抚育70万亩、封山育林43.07万亩。

今年全市林业工作将围绕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开展,通过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加快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商品林赎买、林下经济建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为南平积累更多优质生态财富。同时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做好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改造提升及高速公路森林生态景观通道、珍贵用材树种造林、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乡村生态景观林等建设,做到造一片林即成一片景,真正让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

另悉,今年是我国第40个植树节。40年来,我市广泛宣传倡导义务植树,在学校、环城一重山等重要区位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创新开展“孝顺树”“共青林”等种植纪念树、营造纪念林活动。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开展以“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为重点的植树造 林活动,大力实施乡村生态景观林、千里生态绿廊、“三沿”森林生态景观建设等,群众绿化意识不断增强,全市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吴建琼)

松溪:简办红白事 多种生态树

大武夷新闻网讯 12日一早,松溪县溪东乡古衕村护林员沈绍铭就扛着铲子,和村里的党员们上后山植树。不一会儿,一排排小树就在山腰上“安了家”,与背后120亩的山林融为一体,绿成一片。

“这片树林险些遭到破坏。”沈绍铭说,由于这片山林是当地的“风水林”,按照风俗,村民们得把亲人葬在附近。以前,有些人相互攀比墓地的规格和档次,结果墓地规模越建越大,风水林面积越来越小。

“林子都快被坟墓‘吃’没了。”沈绍铭说,那些年他最怕清明节,林子里一冒烟,就得跑到山里看看,担心祭祀造成火灾。

移风易俗救了风水林,也给村民减了负。

早在2005年,古衕村村民们就自发地筹建了一座村级公墓,同时出台《公墓管理约定》,约定“村民去世后,不分长幼、不分贫富,一律按去世时间顺序排入公墓。”还成立了理事会监管乱葬行为,“按照约定,谁破坏了山林,谁家就要杀猪,给每家每户送4两猪肉。”村支书罗章顺说。10多年过去,这里的山林逐渐缓过气来,愈发葱葱,陵墓的攀比歪风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2012年,古衕村更进一步,建起了红白喜事代办点,为村民提供桌椅场地和烹饪服务,每桌仅收60元清理费,有效杜绝了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的行为。2016年,古衕村总结经验,将各项约定整理成《移风易俗约定》,增加了“白事活动只能摆3个花圈”“红白喜事限摆15道菜”等内容。

“山林更美了,陋习也彻底没了。”沈绍铭笑了。

“欠山林的债,终究还是要还的。”罗章顺说。在乡政府支持下,2015年起,古衕村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年植树节都要上山植树造林。钱从哪来?“都是简办红白喜事省下来的。”代办点支持一些,村民们捐一些,村两委提供一些。“大家从移风易俗中得到了实惠,都很乐意投身进来。”罗章顺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古衕村的事例表明,只要持之以恒地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山美水美人美的新农村指日可待。”松溪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范祖强说。目前该县109个村(居)都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古衕经验”正在全县推广。 (李典利 叶欣)

植树添绿正当时

大武夷新闻网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植树正当时。连日来,全市各地相继开展植树活动,为美丽南平再添一抹绿色。

建阳区潭城街道中南社区积极组织辖区30余名志愿者,在建平路两侧种植了20余株绿树。邵武团市委、绿化办在郊区苦竹湾河滩湿地联合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近300人齐心协力种下梨树、桂花树480株。建瓯公路分局志愿者对国省干线开展绿化补植,共补植红叶石楠8488平方米,红花檵木1150平方米等。光泽县绿化工作委员会组织200多人,将1万多株福建含笑、枫香、杉木等苗木种下。顺昌县组织近千名志愿者在城关龙山公园参加义务植树,共栽下银杏大苗和闽楠、紫薇等小苗近5000株。政和法院干警来到“法官、检察官公益林”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共种植楠木、罗汉松百余株……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