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南平 > 正文
建盏“文艺复兴”之路
2018-03-27 15:32:01 缪志涛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康晓青  

“文脉颂中华”系列专题报道之五

东南网3月27日讯(本网记者 缪志涛 文/图)

范大富(右)正在修坯

由盛及衰 建盏断层近800年

在陶瓷界有一个说法,“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讲的便是建盏。

建盏在宋代为皇家点茶斗茶的御用器具,尤其兔毫盏,釉色黑,毫毛长,为上佳茶具,宋徽宗对它不吝赞誉:“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意为用兔毫建盏烹茶,香云缭绕,能使在旁的美女都陶醉进入梦乡。

到了元代,高层似乎对斗茶失去了兴趣,建盏开始走下坡路。明代时,建盏几乎走向消逝。烧制工艺慢慢失传,造成建盏文化近800年的历史断层。

1979年9月,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建阳瓷厂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1981年5月,仿宋兔毫釉建盏通过专家鉴定,失传的建窑建盏工艺重见天日。1999年,建窑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

闭门造车 面对机遇有市无货

李细妹是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她烧制出的建盏“万山可染”拍卖出2600万高价。12年前,略懂建盏烧制技艺的她去青岛卖建盏,不少当地人以为是喂禽畜的器具。“那时的心情现在还记得,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居然遭受这样的待遇。”李细妹当即决心回建阳,专心“捣鼓”建盏。

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让建盏市场一下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起来,各地经销商蜂拥而至。可是,当时数量稀少的建盏大师们闭门造车,互不往来,根本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

李细妹坦言,当时懂建盏烧制的手工艺人屈指可数,保守的观念让他们捂着建盏烧制技艺不想外传,包括李细妹自己。手工艺人之间几乎零交流。

李细妹首位入室弟子范大富说:“我和李老师属于门对门的关系,她才会教我,你去找别人根本没用,连‘门’都进不去。”他很感慨,“我家就在建窑遗址水吉镇后井村,感觉从小建盏就已经融入我的血液里了,觉得这么珍贵的遗产丢失了太可惜。”

走出方寸 建盏产业发生“窑变”

2014年10月,央视《寻宝》栏目走进建阳,这让原本暗流涌现的建盏市场顺势而起,捂不住的市场和陷入瓶颈的工艺倒逼着建盏匠人,开始将手艺托底。

“不交流,建盏的产业是不可能做那么大的,只有互相交流,这个产业才会发生‘窑变’。你一个人埋头做再多,思维也只会停留在最初的阶段。”李细妹回忆起过往,显得有些惭愧,“现在年轻人拿着作品来找我交流,我都会指导他们,互相学习嘛,毕竟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如今已是南平市建窑建盏十佳新秀的范大富算是小有成绩,他也在考虑继续带徒弟,把这门技艺一传十十传百地散播开来。“不要把建盏当成一个产品来做,要把它当成一种文化来做,毕竟越多人做这个行业,越能宣传建盏文化。”他说。

此时的建盏工艺,既有富含灵气的手工技法,又有高产量的机器压坯,从柴烧的多变,走向炉烧的稳定,正式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

以后建盏时代是什么样,李细妹和范大富可能不知道。他们日复一日地揉捏与煅烧,赋予只只闪耀着光色的茶器斑点与纹路。建盏在炉火中碰撞,在茶沫里浸润,在五指间摇晃,犹如被浇铸了神秘的星空,正进行着不可预期的强烈曜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