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 正文
畲乡汉子把生活过成了诗
2018-07-26 09:39:09 李凌生 林斯乾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楠  

蓝朝金在修剪黄杨木。 蓝宏桥 摄

东南网龙岩7月25日讯(记者 李凌生 通讯员 林斯乾)圆寸头,架一副眼镜,下巴留着一撮标志性的山羊胡子。说是农民,如今的蓝朝金身上散发着更多的是艺术家气质。

从2014年发表第一篇诗作起,到成为县、市作协成员,参加省文联举办的高级研修班,再到去年被推荐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继而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作为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农民,蓝朝金的成功似乎充满了幸运。

但作为熟悉他的朋友,蓝宏桥明白,蓝朝金的成功并非偶然。“无论日子多么艰辛,他总是那么乐观,对生活充满热爱。”谈到自己的小学同学蓝朝金,蓝宏桥这样评价。

1976年,蓝朝金出生于上杭县官庄畲族乡。因为家庭贫困,蓝朝金读完初二后就辍学回家务农。“当时,父亲做生意失败,欠下一屁股的债,为了让妹妹继续读书,我们兄弟俩都辍学了。”

那一年,15岁的蓝朝金在老家挑沙赚钱。从河里挑到岸上,瘦小的他两天才能挑完一拖拉机的沙子。“一拖拉机就是一立方米,可以挣六块钱”,3个多月下来,他第一次饱尝生活的艰辛。

从1993年开始,蓝朝金辗转于广东、浙江等地,在工地上打工,直到2000年回到家乡。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虽然被蓝朝金形容为“不堪回首”,却也并非一无所获。他说,正是八年的打工生涯为自己日后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蓝朝金说,在广东打工时,工地上有很多年轻人,那时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他们共同的爱好。然而,蓝朝金对文字的兴趣超过了对故事情节的迷恋,那时他开始涉猎一些真正的文学书籍,《辽宁青年》《佛山文艺》是他的最爱。

当其他工友热衷于用喝酒、打牌来消磨时间的时候,蓝朝金一头扎进了文学的海洋,他很快成为工友群里公认的“文人”。在那个通信仍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成为联系亲情最重要的纽带,每当工友需要写信,蓝朝金都是代笔的首要人选。长期代笔大量的信件,不仅提高了蓝朝金的文字驾驭能力,也让他接触到许多真实感人的平凡故事,这其中许多就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来源。

实际上,蓝朝金在那段时间也有不少原创“作品”问世。他笑着说,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大量的“情书”。1998年,他认识了现任妻子,因为工作两地分隔,“谈了3年恋爱,写了3年情书”。跟普通的信件不同,用心的他给每一封情书都加了标题,“比如有一次我在火车上给她写信,题目就叫《列车上的悄悄话》”。后来,蓝朝金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对方,在结婚的时候,新娘背着一包的“情书”过来。她说,那是她最珍贵的嫁妆。

2001年,蓝朝金回到老家官庄,结婚然后创业。十多年来,他为了生活到处奔波,开过饭店,做过出租车司机,最后开了间小店。一路走来,虽然充满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偶尔会写写随笔,抒发一下感悟”。

把蓝朝金真正引进文学之门的是厦门作家“骑侠”。2013年秋冬之交,三个厦门知青来到官庄故地重游,在席间认识了蓝朝金,一群人相谈甚欢,继而在第二天共游武平梁野山。这次相遇,“骑侠”发现蓝朝金身上独特的气质并鼓励其从事诗文写作。蓝朝金创作的六首诗歌,正是在“骑侠”的推荐下,首次在有关刊物刊发。

“2014年是我第一个丰收年。”蓝朝金说,这六首诗的刊发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当年3月,他在市级媒体发表了《春天三章》,从此一发不可收。佳作不断的他很快被上杭县作协吸收为会员,正式走上了文学道路。

2017年,第29期少数民族文学培训班在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文学培训机构——鲁迅文学院开班,蓝朝金由省作协推荐参加了一个月的学习。那段培训经历让蓝朝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最难忘的是白庚胜老师的课,他所说的“先写好自己的家乡,再去写别人的城市”那句话,让他印象深刻。

在蓝朝金的诗歌作品中,家乡的风土人情是主要的描写和抒发对象。“朝金的诗清新自然,不刻意雕琢,又常有佳句妙语。”省作协青年作家委员会副主任、龙岩市作协副主席李迎春评价说,蓝朝金的作品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同时与流行诗风保持着距离,使其更显纯粹和灵动。

在蓝朝金的家里,有一间50平方米的“收藏室”,里面摆满了与客家和畲族文化有关的民俗器物。除了收藏民俗物品,种植和摆弄黄杨木是蓝朝金的另一个业余爱好,他还在自家后院专门开辟出80平方米的空间摆放黄杨木盆栽。

“黄杨木被称为‘千年矮子’,生命力很顽强。”蓝朝金说,他尤其钟爱这造型曲折又极富艺术性的黄杨木,“虽然长在山间,但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