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三明 > 正文
魅力永安 这样炼成
2019-06-05 17:00:04 杨燕蓉 魏兴谷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潘超  

●三明日报记者 杨燕蓉 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魏兴谷

数据最有说服力。在永安,有这么一组数据令人振奋:连续5年人口净流入持续增长,去年净流入人口增加4449人,总数达到28586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去年底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从2015年开始,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山区小城——永安的人口为何不降反升?

做“美”生活环境,不合变融合,彰显城市引力;释放人才红利,流动变固定,凸显城市定力;增进民生福祉,他乡变故乡,见证城市魅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永安市一心打造好各种“软硬”环境,才能聚集十分的人气。

五湖四海的人们,“穿梭”在永安一二三产中,为城市发展助力、添彩。去年,永安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多项指标均居三明地区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是高居第一。

做“美”环境 不合变融合

家住燕北街道后溪洋小区,距离永安市区最核心的龟山公园仅几分钟脚程,所供职的公司也在不远处,对程远东来说,这样的“慢生活”有了新体会。

“以前开门看海,现在出门见山。”程远东说,从沿海泉州来到山区永安,确实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如今呆了8年,俨然成了新永安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格外熟悉。

从单纯的加入到融入,永安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把外来人员的身、心牢牢吸住。

城市有魅力,宜居是根本。古往今来,人们对依山傍水的宜居环境,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眷恋。而在永安,潺潺的燕江水穿城而过,参差不齐的山岭上绿海成荫。生态永安是中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出门见绿,五百米见园。”依托自然山水,永安加快打造美丽宜居新城。市里把城市公园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一任接着一任抓。进入新世纪以来,几乎以每年一个公园的速度为市民搭建休闲空间,每开发一个片区必将配套一个城市公园。如今,仅综合性公园,永安市就有7个。

2013年起,永安市还坚持每年建设一条城市慢线,用它把各个公园串点成面。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10公里。

生活得舒适,还得生活便利。衣食住行,出行是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永安市着力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优化城际、城内交通,不断改善群众出行体验。

永安到龙岩相距近200公里,每次回去一趟坐着班车一路颠簸,要近3个小时。这样的回家之旅让中国重汽海西公司的杨宁靖觉得格外漫长。

年初,南龙铁路通车运营,永安南站就设在厂区边上,最快52分钟的车程,小杨就能从一座城市飞奔到另一座城市。

城际“任督二脉”打通,缩短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回家之路,家和远方有时候就是一步之遥,这样的“快”体验,让他们交口称赞。而城内交通的便捷,也暖到外来人员的心坎上。

永安北部的曹远大兴工业园外来务工人员集聚,永安市区通公交的时候,11路和18路就直接延伸到了曹远,这里的外地人享受着永安城区的城市配套。

“坐上公交,10多分钟就能到市区了,闲暇时去购物、游玩都非常方便。”园区内和其昌竹业公司重庆员工李本高说。

在永安南部的埔岭汽车工业园,聚集着永安重汽、轴承、福迪等重点企业,此前公交只在道路主线设站,员工下车后还需步行20-30分钟方能到公司。2016年,永安市特地开通重汽专线,在企业门口设了站点。年初,因为动车开通,更是加密了班次、调整了早晚班,进一步方面了园区。

徜徉燕江畔,筑梦桃源中。幸福宜居的燕城,让乡愁在这里安家。

释放人才红利 流动变固定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在永安,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永安的居住环境,还有创业就业的“美环境”。

在北上广兜兜转转十余年,最终湖北人丁文波选择在永安创业。基于此前积累的电子行业经验,他成立立翔电子公司,设计研发高科技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医疗、航天等领域。

跨越近千里来创业,丁文波对永安的“好感”不言而喻,而这种好感离不开市里释放的“人才”红利。

永安市创业政策对外来人员同样适用。早在2002年,市里就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创业体系。2009年成立由创业成功人士、企业高管、部门专业人才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如今导师团由9人发展到20人。这些导师对创业人员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N帮扶,从项目选择、论证、规划、运营等一路指导,确保把服务对象“扶上马”。针对创业资金问题,永安市给予符合条件的人员提供额度10万元2年的贴息贷款。

丁文波一路走来,导师一路参与,项目初创成功,公司打开局面。前年,他的项目经永安市劳动就业中心推荐,还在当年三明市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得到4万元的项目资助。

创业就业氛围宽松,外来人员在燕城“如鱼得水”。

年后,杨宁靖把新婚妻子——陈娟一起带到永安重汽公司来上班了。最近两人买了车,还在周边物色房子,准备在永安安家。

“公司就业环境真的非常好,工作进修有空间,生活也非常舒适。”杨宁靖说,在这里,自己毫无后顾之忧,完全可以大施拳脚。

中国重汽海西公司是“用工大户”,而其中一半员工是外来务工的,大多来自龙岩、福州及三明周边县(市、区)。公司格外惜才,在这里,外来员工有房住(人才公寓或者公租房)、吃饭有补贴(每天每人5元)、工作有弹性(严格实行8小时、周末双休制),还有培训进修的机会。

就拿杨宁靖夫妇来说,扣除工资,他们每人每个月还有800元住房补助,150元伙食补贴。前不久,小杨还去总部进修学习了一周。

物质丰富、精神富足,流动人口变“稳定”人口。这几年,公司外来人才基本没有流失,夫妻档、父子档、母子档比比皆是。

和杨宁靖一样,和其昌公司的李本高也“拖家带口”来到永安。9年前到公司后,他先后把姐夫、妹夫及10多位乡亲“招”来永安。

以厂为家,这是公司外来员工发自内心的行动自觉。而这种集体荣誉感来自公司的点滴关爱:员工生日,老总亲自参加宴会;定期举办年会、游园等活动;评选最美劳模、最美党员……

用企业文化铸魂,公司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紧紧定在这片土地上。厂里员工三分之一来自贵州,为了让员工能安心回家过年,公司每年派人租车把他们送回家中,节后再去接回来。这一做法已经坚持了五年。

“常常是一辆车过去,两辆车回来。”公司办公室主任罗显呈说,这已经成为当地非常亮眼的招工广告。

人气聚,产业兴。如今,公司新一期工程正在火热建设中,这个项目新布设6条集装箱生产线,年底将投产。

增进民生福祉 他乡变故乡

流动变“稳定”,他乡变故乡。许多在永安居住的外地人深有体会:在这里,没有歧视,只有包容;没有冷漠,只有关爱。生活如此,工作如此,民生保障更是如此。

孩子教育同一起跑线,医疗卫生就在家门口,社区关爱暖入心间……层层释放的民生福利,让永安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幸福的港湾。

永安市现有义务教育学生总数36956人,其中外来人口子女在永安就读6830人,占六分之一强。

一视同仁!永安教育部门的承诺掷地有声。永安市教育局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工作方针,做好工业企业职工子女及客商、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服务工作。

在入学方面,根据片区划定,根据就近入学原则,采取“电脑随机派位统筹安排”的方法,确保孩子们平等入学。在就学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子女同样的收费标准,和当地居民孩子一样进行统一编班、统一管理,一起建立学籍卡和评价卡,在教育教学、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目前全市确定城区十所公办小学、两所公办中学作为接收学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永安城区公办学校就学率达到100%。

北塔学校是永安市针对尼葛开发区员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而新建的一所学校,共有1067名学生,其中50%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孩子家长大都在北部的尼葛开发区上班。

下班时间晚、倒班无法按时回家……对于他们来说,子女放学后的时间成了看护、管理的“空档”。

北塔学校在永安市创新推出“课后服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学校从早上六点至晚上六点都向学生开放,同时,开放学校图书阅读室,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非洲鼓、架子鼓、琵琶、古筝、中阮、大阮、葫芦丝、竹笛、二胡、尤克里里、钢琴、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舞台等设施,学校还提供午餐、午自习。”北塔学校校长罗庆根介绍说,对每个项目学校都组织专门老师负责,孩子们可以一直呆到晚上六点,除了中午就餐每人收取4元餐费外,课后服务工作都是无偿的。

四年级(1)班的温俊华爸妈都在落户尼葛开发区的建新轮胎公司上班。由于都是三班倒,从一年级起,他都是一人上下学,有时候吃点剩饭,有时候就用爸妈给的零花钱自己去家楼下吃快餐。他告诉记者,现在课后时间不仅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还能吃上美味的午餐,自己开心,爸妈也很放心。

两年前,刘登浪跟随爸妈从贵州来到永安。从以前一年一次的见面变成日日相见,小刘很珍惜这样的时光。如今三年级的他,在课后服务中坚持自习、补习,成绩稳步提升。他说,这就是给爸妈辛苦上班最好的礼物。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孩子能上学、上好学,外来务工人员就能把“根”留在这里。

不仅是教育,永安市良好的医疗资源,也让居住在这里的市民吃了定心丸。

落地在永安的三明市第二医院是三级乙等医院,除了落地三明市区内的三明市第一医院和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三明市仅此一所落地永安的三乙医院。去年5月,三明市第二医院与永安市立医院合并成立三明市永安总医院,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并成立烧伤整形外科、胸痛中心、肿瘤治疗中心等优质医疗学科。

大病有“权威”,小病也能就近看。去年以来,永安着力推进紧密医共体建设,全市11个乡镇卫生院、4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并入总医院,主治及以上医生驻乡驻村、开展门诊服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优质医疗资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得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永安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里始终对接需求,补齐短板,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居住更方便;加强城市综合治理,让居住更舒心;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社会事业稳步前进,让居住更安心。

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有了家的认同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