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从一处茶山回来的武夷山市茶业局农艺师徐茂兴一回到办公室里,立即掏出手机,查看十几公里外黄柏村景区茶园的情况。“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手指轻轻滑动手机屏幕,茶园空气土壤的温度、湿度等相关数据变化便一目了然。”这位从事茶业生产二十多年的专家,正感受着“智慧茶山”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长期以来,武夷山茶农“靠天吃饭,看天做青”。天气,不但决定着茶树生长情况,也影响着茶叶制作。如何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设施茶业管理水平,帮助农户提升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2014年,武夷山市茶业局与气象局携手合作,依托气象中心科研成果,在每年春茶采摘期,为茶农提供精细化天气预报和农事指导。 去年4月8日,正值茶叶萌发期,武夷山气温骤降,岩茶产区出现倒春寒,而多数茶农并没有遭受损失。“气象局预测到那天夜里会下霜,所以我们提前一个星期在茶农微信群里发布预警和防范措施。”徐茂兴说,茶农通过在茶园燃烧枯枝叶产生烟雾以及喷灌等方法,抵御霜冻,避免了茶芽冻伤。 尝到了农业科技的甜头,武夷山市茶业局与气象局进一步合作,开启“智慧茶山”项目,依托智慧气象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在茶山安装监测站与观测仪,采集各村茶产地茶园小气候环境要素、茶园实景与远程视频、各茶园生产、茶叶产量与动态库存信息,并接入互联网,形成茶园大数据。 “茶叶好不好,以前是靠经验,现在是靠数据说话。”徐茂兴说,这一项目成熟后,所能起到的作用远远不会局限于天气预警、灾害防治。通过茶园大数据的分析、呈现与应用,还能实现茶产地、生产主体、茶园生产与茶叶产品的体系化信息溯源,促进原产地武夷茶产品的流通。“例如将茶叶气候适应性与生态溯源结合在一起,开展气候品质认证和溯源工作,一茶一码,追本溯源。消费者只要用手机对准标签扫一扫,茶的‘身世’就一目了然,产地、气候、品质等级等详细的溯源信息都有。”徐茂兴进一步解释。 目前,根据武夷山有代表性的不同高度、不同生态山场等茶园种植区域,武夷山茶业局已在不同茶园建设了15个监测站。徐茂兴介绍,“茶园实景观测仪还在安装调试中,验收后,每个观测仪可监测四周500亩茶树生长及茶园灾害。” “大红袍天下第一。”被外交部部长王毅点赞的武夷岩茶,缘于独特的土壤、生态与小气候环境造就卓越的品质。“卓越”的背后究竟存在什么秘密?这些监测站采集回来的数据研究或许不久就可以给出答案。 “有了这些数据,就能利用科学的方法论证武夷岩茶的茶叶品质。”徐茂兴解释,监测站收集气温、湿度、光照、气压等七个对茶叶生长有重要影响的要素,通过不同地区茶叶环境数据的比对研究,找到茶叶品质差异的原因,便可以反过来指导茶树种植。“如果有一天解开茶树生长的秘密,茶叶也可以大棚种植,茶农种茶‘人定胜天’就不是梦了!”谈及智慧茶山的未来,徐茂兴充满憧憬。(林李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