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泉州 > 正文
33年漂洋过海,只为这堂课
2019-08-12 10:09:34  来源: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陈倩  

每年夏天,一位老人总是漂洋过海,前往福建南安市贵峰村。他叫王国明,是一名印尼华侨,今年已经92岁。30多年来,他每年回乡就做一件事——教村民们读诗。

办读诗班 乡村助学

今年是这个读诗班开办的第33期。上世纪80年代,王国明从印尼回到家乡贵峰村探亲。在他的印象中,贵峰村有着“诗礼传家”的传统,吟诗作赋曾是村里常见的景象。那次返乡,他却发现村里人都不爱读诗了,不懂平仄,更别说用传统的闽南语调吟诗了。

于是,王国明开始着手要给村里办个读诗班。那时没有现成的教材,在乡下连书都不好买,王国明就想办法自己编教材。经过一年的准备,1986年,首期读诗班顺利开班。当时来了约三四十人,大人来看热闹,孩子们则是冲着点心而来。

怎样激发村民们读诗的兴趣呢?王国明想起儿时听过老师用传统的“吟唱”方式读诗,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更加有趣。他便试着追寻记忆,给诗词“安”上了曲调。

这些吟唱的古诗,一下子成了村里的“流行歌曲”。来上读诗班的人越来越多。第3年,课堂也搬到了村里的小礼堂,可容纳300多人。村民读诗的热情越来越高,王国明每年暑假都雷打不动地从印尼回到村里教学。

数年耕耘 打造“诗村”

村里的读诗班一办就是30多年,王国明前前后后教了3000多首诗词,学员总计1万多人次。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村里人一开始是读诗、吟诗,到后来也慢慢开始写诗。能吟诗的村民多达3000人,能写诗的村民也超过了300人,作诗逐渐成了村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村里小学的走廊上,贴的不是名人名言,而是村民们自己写的诗。

教学效果如此之好,还要归结于王国明的独特教学方式:他教的诗不是念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

王剑秋今年82岁,来自江西。22年前,她结识了王国明。得知王国明不懂谱曲,她便主动提出帮他把各种吟唱调变成乐谱,记录下来。改变了之前口口相传的方式,方便更多人传唱。

目前,两人已经整理记录了200多首诗词的吟诵调乐谱,中国诗词吟唱的魅力也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就连和王国明一同来中国的印尼帮工娣玲,耳濡目染,也能唱上几句。

乐心慈善 找回传统

读诗班的一切费用都由王国明自掏腰包,他甚至还给成绩好的学生发奖学金。不仅如此,村里的教学楼,不少也由他出资修建。对于一些贫困学生,王国明更是倾囊相助。30多年来,他在弘扬诗词文化、助学等方面已经捐资近千万元。此外,他还借助自己的人脉,向海内外的乡贤筹集善款。

如今,王国明的年纪越来越大,腿脚不便。但他坚持每年夏天从印尼坐5个多小时的飞机来到中国,回到村里参加读诗班的活动。

“乡教承延负我肩,书坊到处觅诗篇。平生浅学虽无几,将尽所知荐少年。”这是王国明自己写下的诗作。诗礼传家,耕读传家。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王国明身上得到了继承和传播。他花了30多年,让失落的传统重回家乡。

(来源:央视新闻)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