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 八闽乡讯 > 宁德 > 正文
小康路上 闽东老区加速度
2020-03-16 17:26:04 叶陈芬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林世彬  

总有一些话语,充满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这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殷切嘱托。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市委、市政府时刻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放在心上,一次次研究分析、一回回压力传导、一轮轮聚力攻坚,确保老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我市出台了《关于做好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加快老区脱贫攻坚,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老区发展环境”等6个方面23条措施。

仅“十三五”以来,市财政统筹安排对老区各类补助资金规模就达427亿元,全面推动老区脱贫致富进程。近年来,更是全面完善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确保老区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解决。

市县领导带头挂钩306个产业薄弱村、110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以及第五轮整村推进扶贫的34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其中绝大部分是老区村,帮助挂点村解决困难问题700多件……

条条政令如甘霖润泽老区,件件实事好事让老区日新月异。据统计,全市5.9万名老区贫困群众已全部实现脱贫,401个老区贫困村已全部实现退出“摘帽”。

福安松罗满洋老区村,依托葡萄产业推动群众增收。图为连片的高山晚熟葡萄基地。王志凌 摄

春茶吐翠,茶农欢笑。在柘荣县楮坪乡石咸村,已脱贫的吴青梅在高山生态茶叶基地里种植白茶,在他身侧是即将迎来采收的春茶茶青。

“今年还要继续扩大白茶种植面积,去年仅茶叶一项我就收入了12000多元,比务工带来的收入多,生活越来越美好。”一片小茶叶变身脱贫“大产业”,吴青梅尝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他今年再接再厉又补种了8000株,白茶种植面积将达6.5亩。

曾经山村穷,如今气象新。在老区脱贫路上,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持续提升内生动力,加快群众增收步伐。每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亿元以上,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存量保持在3亿元以上,引导老区贫困乡村、贫困群众有组织地发展能够持续受益的产业,确保90%以上老区贫困群众都有稳定增收渠道。同时,累计发动近400家农民合作社、172个龙头企业、434个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参与带动老区村和老区贫困群众脱贫,形成了政策推动、龙头带动、能人引路、定制产品、帮带分红、旅游增收、电商扶贫、地标扶贫等8种产业扶贫模式,极大促进了老区群众增收脱贫。

针对贫困老区村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我市通过分类施策、整村推进、造福搬迁等工程,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实现整体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2017年,韩火机老人走出了祖辈居住的后湾自然村,搬到了屏南县寿山乡青坪岗造福新村。造福新村毗邻乡政府,一栋栋两层半的楼房整齐美观,村民生活十分便利。“这辈子都没想过能住上新房子。”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开怀笑道。“十三五”以来,我市完成“造福工程”搬迁5.04万人,其中搬迁老区群众4.18万人,占总数的83%;完成搬迁扶贫1.16万人,其中老区贫困群众0.95万人,占81%。通过“挪穷窝”和加大后续帮扶力度,大多数老区搬迁群众次年家庭人均收入“过万”。

党建领航,带富一方。我市注重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坚持工作力量向脱贫一线集结、干部队伍向脱贫一线下沉,真正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主战场,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引回众多有志于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外出能人,成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文达,便是一名返乡创业能人。这些年,他发挥在外经商多年的经验、资源优势,带头成立苏氏养殖有限公司,积极打造“绿色田园”“慢生活”等旅游品牌,带领村民一同在绿色产业中创收。如今,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村民的精气神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为夯实基层组织堡垒,我市制定出台加强基层党建基础保障的若干意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等管理办法,全市投入基层党建的经费增加3000多万元,落实村级运转经费5.2亿元,80%以上用于老区村。通过深入开展村财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全市1896个老区村村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二月春风在闽东红土地上剪出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在这新时代的春天里,我们将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奔跑、加速前进,共圆小康梦。(闽东日报记者 叶陈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