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 香港之声 > 社会文化 > 正文
香港失业率再攀逾九年新高 特区政府加码措施力保民生
2020-04-21 11:43:12 方栋 张雅诗 朱宇轩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世彬  

新华社香港4月20日电 题:香港失业率再攀逾九年新高 特区政府加码措施力保民生

新华社记者方栋 张雅诗 朱宇轩

“原本以为暴力事件稍微平息,春节后会有较多的生意。谁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很多导游都没工开了。春节以来,我只工作了3天,每天只有两三个客人。”导游唐先生说,在收入大减的同时,房租等日常开支却一样不少,生活捉襟见肘。近日,唐先生在机场工作的儿子,也成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唐先生一家的情况并非个案。疫情冲击之下,香港各行各业经营情况日益艰难,不少居民生活陷入窘境。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今年1月至3月的失业率由上期的3.7%升至4.2%,创9年来新高;就业不足率也由1.5%上升至2.1%,为近10年最高位。总就业人数及劳动人口均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大跌幅。

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表示,由于疫情对多项经济活动构成严重干扰,劳工市场进一步急剧恶化。包括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在内的与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的合计失业率急升至6.8%,其中,餐饮业失业率升至8.6%,情况尤为严峻。此外,建造业失业率也到达8.5%的高位。

香港经济去年受暴力事件和全球经济不振的双重打击,尚未恢复。年初以来的疫情更是让勉力支撑的本地企业雪上加霜,不得不通过裁员、减薪等手段来削减成本,以期撑过经济寒冬。

香港零售管理协会日前根据调查推算,2月至5月期间,香港可能会有过万名零售业员工失业,约1.5万家零售店铺在今年年底前关闭,关店数量相当于目前全香港店铺的四分之一。

香港保险业总工会调查显示,约两成受访保险业从业者在疫情期间零收入,接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收入下降幅度为60%至80%。

应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特区政府日前公布高达1375亿港元的纾困措施,并在特区立法会财务委员会获得通过。其中,810亿港元用于“保就业”计划,向合资格雇主提供工资补贴,避免企业裁员。特区政府还将在未来两年动用60亿港元,创造约30000个有时限的就业岗位,涵盖不同技能及学历人士,包括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和应届毕业生。

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在最新的措施中,涉及保就业部分的开支估计总共可惠及200多万香港居民。据劳工及福利局介绍,工资补贴将分期支付给雇主,第一期将不迟于今年6月发放。

根据政府支援计划,包括唐先生在内的约26000名旅游业从业人员,能获得每月5000港元、为期6个月的津贴。“特区政府推出的财政支援是及时雨,虽然并非完全解决生计问题,但至少可帮补一下,解燃眉之急。”唐先生说。

“第二轮的防疫抗疫基金也许未必能做到最周全,但无论如何,肯定可一定程度缓解失业率上升的速度及幅度,我们希望尽可能帮助保住打工仔的饭碗、保住企业、保住香港经济的元气。”陈茂波说。

香港社会各界对特区政府的一系列保民生举措表示肯定,并期待相关补贴能够早日落地。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谢邱安仪指出,协会会员企业对政府最新抗疫措施的看法整体为正面,相信措施可以帮助原本打算关闭的店铺继续经营,预计能够减慢零售业失业率的上升速度。

“提供工资补贴、设立临时岗位是及时、有效的逆周期措施,如果能尽快落实,相信可以解打工者燃眉之急。”香港经济学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说,如果经济持续恶化,建议特区政府在更宽阔的民生领域创造新岗位,有针对性地推出支援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拨款资助培训机构为失业者开展培训。

香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幅已开始放缓。在多日保持个位数增长后,香港4月20日没有发现新增确诊病例。然而,专家指出,防控疫情不容大意,只有在两个潜伏期即28日内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才能确定疫情受控,并且失业率为滞后经济指标,短期内上升的态势依然难以扭转。

香港失业率在2003年“非典”时期曾超过8%,后来在内地游客的消费拉动下经济实现快速恢复。陈茂波认为,香港在此次疫情后将面临较当时更加艰难的经济形势,需要香港社会齐心协力,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复苏创造良好环境,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香港应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以及更多与周边地区如海南自贸区(港)的建设增加联动,从而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助力自身的经济复苏和发展。”梁海明说。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