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 八闽乡讯 > 漳州 > 正文
“农”墨重彩 大地生“金”

——漳州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0-07-13 15:58:41 蔡柳楠 郭庆亮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余璟  

仓廪实则百业兴。作为农业大市,如何发挥优势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一直是漳州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谋划经营农业”为引领,近年来我市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特色化、主体法人化、质量品牌化、发展绿色化、服务社会化,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市发展之路,农业农村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019年全年,漳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82.20亿元,比上年增长4.0%,增幅居全省设区市第1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5元,同比增长9.3%。“全国首批全市域建设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全国重要农产品出口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等金字招牌愈发闪亮,“中国食品名城”“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中国石斑鱼之都”的魅力与日俱增。

在这片历经数载耕耘与蜕变的土地上,一幅粮仓满、花果丰、百姓富、乡村美的瑰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特色产业+现代科技

让“米袋子”“菜篮子”更殷实

连片的智能控温大棚区里,饱满水灵的无公害瓜果缀满枝头,刚摘下的新鲜蔬菜正在挑拣区被精选装箱、等待运输……初夏时节的龙海市东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内,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目前,该园区农业总产值超4亿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逾万户农民致富增收。

而这仅仅是我市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为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市积极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培育壮大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并规划建设各类特色农业园区126个、总面积达220万亩,园区产值超过500亿元;重拳打造1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24个国家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的规模、档次和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我市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力度,依托各类园区、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发展物联网农业和信息农业,实现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生产,带动新兴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年新增省级果蔬花卉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年建设4个上千亩和4个上500亩设施农业示范片,主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近50%,以蔬菜钢架大棚、工厂化食用菌栽培、蝴蝶兰温控栽培、深水网箱养殖为主的各类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达130万亩以上,年产值超250亿元。

从“以粮为主”到特色产业“春色满园”,漳州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生产力持续提升。2019年,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漳州11个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800亿元。随着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加大科技智能驱动、规范土地流转、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等政策红利的相继释放,我市农产品加工不断做细做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品牌化不断取得新突破,“米袋子”“菜篮子”愈发有活力。

“三产”融合+抱团发展

让“风景”转变成“钱景”

以“农业+”理念为依托、以绿色发展为抓手,近年来我市积极丰富现代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扶持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新型农业和农村电商等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造出源于第一产业又高于第一产业的叠加效应。

——扮亮休闲农业,让“风景”变成“钱景”。通过培育一批特色突出、配套完整、宜居宜游、可学可看可推广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我市成功完成从“卖产品”到“卖风景”、从“风景”到“钱景”的转变,带动农户就业,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增收。目前,全市打造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1个,乡村旅游年总收入135亿元、年接待人数达1786万人次,带动就业人数逾40万人。

——打造“示范引擎”,让产业“抱团发展”。围绕九大特色产业,我市着力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农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市共发展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182家,其中年产值超50亿元龙头企业2家、超10亿元龙头企业达12家;成立农民合作社5688家、家庭农场8561家,其中省级示范场190家,辐射带动农户逾百万户,并通过持续性开展“漳州味农产品走天下”活动,充分发挥出引领带动作用,助推漳州农产品真正实现“香飘四海”。

——实施乡村振兴,让“农业+”遍地开花。近年来,我市初步探索出“三产融合”“村企联动”“生态+高效外向型现代农业”等多种乡村振兴的“漳州模式”,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创意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百姓富裕、生态优美、文化先进”为目标,在“农业+”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中不断完善提升乡村环境、村居品质,加快富美乡村和环境整治村的创建,带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摘帽,实现农业农村工作纵深推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从过去的吃不饱,到现在有了鼓鼓的钱袋子,现代农业发展给咱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当‘农民’也成了一种特别体面的行当,心里可美了。”回顾来时路,漳浦县官浔镇溪坂村花农曾陆

三的脸上乐开了花。

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让“漳州味”名扬四海

绿色,是农业发展的底色。“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是绿色农业,这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向适应性更强、发展前景更广、规模更大,以生产无污染、安全和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最终产品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体系迈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和鼓励种植、养殖大户带头通过科技化、生态化、无公害化等多种生态手段,在解决农药残留、推进精深加工、提速生鲜物流、配套网络配送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绿色经济模式转型。

通过积极实行化肥、农药零增长、减量化行动,我市每年新增示范推广有机肥面积达30万亩、绿色生物防控面积达20万亩以上,并建有2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和2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全市“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认证566个,认证面积、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总数均居全省前列;2871家生产主体被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食用农产品源头赋码、贴码销售、一品一码。今年1月-6月,全市共快检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禽肉、禽蛋等样品42345个,总体合格率达98.91%。

种好农作物、卖好农产品,仅仅是个开始。随着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扩展延伸,我市积极聚焦特色产业与名优品牌建设“双轮驱动”,根据各县的区域特色产业和文化优势进行精准定位,着力提升漳州现代农业影响力,成功实现一批又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从漳州成长并香飘海内外。

目前,全市拥有涉农中国驰名商标25件、省著名商标217件、地理标志商标95件、省名牌产品133个,平和琯溪蜜柚、白芽奇兰、华安铁观音、南靖兰花、漳州水仙花、诏安红星青梅、云霄枇杷等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漳州石斑鱼、白对虾等入围“福建十大渔业品牌”。全市经检验检疫出口农产品货值约占全省50%,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和县“一粒蜜柚”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创下产值、出口等全国县级“五个第一”;东山县“一条鱼”加工出口创汇达百亿元,居全国县级首位。(闽南日报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郭庆亮)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