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 八闽乡讯 > 宁德 > 正文
“绿”“利”共融 “富”“美”双收

——我市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

2020-08-10 10:49:31 陈映红 吴枋宸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许丽蓉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走进柘荣县东源乡绸岭村,成片绿竹亭亭玉立,翠竹园中散布凉亭、石桌、石凳等旅游配套设施,竹林之下套种黄精、三叶青、覆盆子等中药材,风光秀美、环境清幽。然而,由于交通不便,绸岭村的好山好水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茂密苍翠的竹林未能给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2017年,村里计划拓宽进村道路并铺设沥青混凝土,但资金缺口有20多万元,而靠着村集体收入,需要近两年时间才能补上缺口——商品林赎买解了燃眉之急。”提起柘荣县近年来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绸岭村村主任吴观铃感慨良多。

通过赎买,绸岭村竹家楼水库附近集体所属的797亩人工商品林纳入了生态公益林,由国有金山林场管理,并获益30多万元。很快,全新的柏油路修建了起来,到村里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不少特色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绸岭村还将剩余的资金投资入股青岚水电站,每年为村财增收1万4千多元。生态得绿,林农得利,绸岭村的“绿色不动产”由此激活,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呈现眼前。

“原本是靠山吃山,当时一纸‘限伐令’,差点断了‘财路’。”柘荣县东源乡完店村村民杨国寿说。2010年,我省对位于重点生态区位(交通主干线、城市周边一重山以及水源地等)的商品林实施限伐政策。不砍树了,如何保障林农的利益?如何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由此而生。

2013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探索,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置换、改造提升、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为实现“森林生态得保护,林农权益得维护”的双赢结果,我市柘荣县积极探索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理体制,并于2016年被列为全省首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县。经两年多探索实践,柘荣县完成商品林赎买1.51万亩,逐步创立并完善符合闽东特色的商品林赎买机制。

据悉,2016年至2017年,柘荣县东源乡完店村2100多亩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被政府赎买,收入共计200万元。这笔收入不仅偿还了村财欠债,还盈余160多万元。

“盈余部分会注入村民们自发成立的基金会,并投入以全村群众为成员的万顺农业专业合作社,用于发展农林产业、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等项目,增加村民和村财收入。”看着如今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完店村村主任杨伏登高兴地说。

绿色发展,生态惠民。为让群众应得的福利看得见、摸得着,柘荣县采用“赎买+合作经营”的模式,将短暂的赎买利益转化为长期的“造血”资本。或依托国有林场,增加林农资产性收入;或依托合作社,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或依托企业,有效增加村财收入。

在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中维护林农利益,提升生态功能的同时,如何“花小钱办大事”、让“林改得利”实现最大化,成了持续推进赎买工作的关键点。近年来,柘荣县采用“赎买+保护改造”的方式,将试点改革工作与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国有林场改革有机结合、同步推进,有力促进“百姓富”和“生态美”的协调发展。

“通过赎买,群众本身可以取得一部分资金收入,另外通过依托国有林场和村级经济组织,实施资金入股、劳务合作、订单生产等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产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尤其是没有经营能力的精准贫困户,可以把赎买后的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等,获得稳定收入,实现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柘荣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柘荣县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后,林权全部流转到金山林场,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科学实施,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项目,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管理,成功解决了林权分散到千家万户,面积小、经营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此外,通过国有林场统一经营管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也有利于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拓宽国有林场发展空间,为全省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绿”与“利”,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体两面。柘荣县通过机制创新,转变发展思路,不仅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馈共赢,更让“绿”“利”和谐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闽东日报见习记者 陈映红 吴枋宸)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