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 海峡都市报
海峡导报 石狮日报 晋江经济报
福建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福建企业文化网
文明风网 国防教育网 妇联新闻 福建工会
报纸旧版 集团邮箱
报社传稿 远程访问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家博文 > 正文
评论员:中国背不动那么多大城市
评论员 大城市
m.folksfolks.com 2013-09-10 09:25   来源:中国建设报    我来说两句

大城市规划建设近来再成关注焦点,一些地方政府借新型城镇化的胎动积极为之谋划。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近几年一些民间组织开展了对大城市功能和发展障碍的评价,诸如“中国最不宜居十大城市”、“中国交通最拥挤十大城市”、“中国最衰落十大城市”,甚至有机构还评出“中国十大鬼城”。

这些大城市暴露出的弊端,主要集中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房价高企、就业困难、外来人口得不到人文关怀等,突出反映在以下几“荒”:

比如需要城市管理者举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地铁、轻轨基础设施,所引发的“钱荒”;需要配置大量住房设施出现的“楼荒”;由于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外地中小城市群众集中到北京等大城市就诊引发的“医荒”;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引发了“校荒”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往往只是一座中型城市声称要建设升级为“大城市”、或是一个单独地理单元的城市要建设和延展“城市群”,而当下地方利用新型城镇化,发起新一轮大城市的“规划热”显然已超越了这种限度。

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大城市的过度膨胀会给管理者带来巨大的民生考验。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其客观规律。建城市是“大”是“小”,不仅受制于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口容量等经济因素,还受制于历史、文化、生态、习俗等社会因素。中国目前需要的不是钢筋水泥垒起来的大城市,不是行政区划概念意义上的大城市,不是资源垄断、层级盘剥的“大鱼吃小鱼”的大城市,而是应该创新大城市的发展思路,通过非硬件的增量,如通过互联网、电子信息来拓展大城市的“柔性”和“软性”,形成更多智慧城市、聪明城市,而非现在的“傻大个”城市。

因此,在各地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防止大城市的“吐”、“吸”、“压”消极现象,即对环境污染的“吐出效应”,影响其卫星城、周边中小城市的生态环境;对各类稀缺资源过度的“吸纳效应”,让中小城市的竞争力、创新力、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对消费能力的“挤压效应”,将大部分居民购买力集中在少数大城市,扩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

还要注意的是,除了要刹住各地的“造城”、“扩城”运动外,还应该扼制不切实际的“造园”、“造街”势头。如一些地方开发出一批没有住宅、商业、教育、医疗等相关配套的科技园区、总部基地,使“腾笼换鸟”变成了“笼腾鸟飞”;一些地方不尊重开发、建设、招商、运营一体化的市场规律,在未能整合到上下游产业资源的情况下,建成了几百万平方米的高端城市综合体,结果商户寥寥无几,柜台空空如也;一些地方不考虑当地民风民情,投资建设了文化雷同、不伦不类的民族文化一条街、民族风情文化园,结果招商落空,变成了污染环境的“烧烤一条街”或“打折一条街”。

新型城镇化绝不是造城扩城,大城市也不是越大就美。除了要防止贪大求洋卷土重来外,必须提高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汲取北上广深等“城市病”渐显的教训。同时要严格把住城市规划设计关,扎扎实实地通过调查研究、问计于民进行投资建设,使更多城市既能以城为栖,“筑巢引凤”,又能以业养人,形成“龙凤呈祥”的可持续发展局面。评论员龙抄手

责任编辑:肖月青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看房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