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研发现,当前城市规划发展中有三大问题突出。
一是定位过高。大型城市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大区域中心城市;一些中型城市也提出建设省内中心城市,或者区域金融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
二是速度过快。一些城市体量不大,胃口不小,希望借新型城镇化的大好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后发赶超”,却没考虑自身的“消化能力”。贵州一个县级市,在建的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可以提供超过10万套住房,而目前市区总人口才30万出头,消化现有住房的周期就超过15年。
三是用力过猛。广东某县级市,自然风光优美,出于整体规划的考虑,上级政府规划部门一直将其规划为生态屏障,其中大部分划为生态用地,限制工业开发。而记者走访发现,该市近期却提出,“不能有了生态没了经济”,希望将上级规划部门核准的旅游度假开发区容积率提高三倍。江苏某镇,政府财力不足,征地速度却不降,直接给农民打白条,言称征地补偿“过两年再给”。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肖俊表示,城镇化离不开政府规划,但定位过高、速度过快、用力过猛的问题,根源是政府行政过度驱动,部分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没有很好的认识,主观决策意识浓厚,缺乏必要约束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记者在贵州黔东南某市发现,由当地政府主导,在一座山上规划建设了一个商业城,320栋数百平方米的民族风格三层小楼密密麻麻排列在蜿蜒的盘山路上,还分了不同区域,有的规划卖茶、有的区域卖民族银饰、有的区域做餐饮。当地政府负责人表示,政府出全资,希望打造成民族风情文化园,总投资额“八九亿元”。
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像政府这样“造城”,想法很好,但难度太大。“三四公里长的盘山商业街,就两个车道,车多了怎么办?这么远的山路,没车的市民怎么上去?连卖什么都规划,有没有市场?如果是我们这样的市场机构,肯定会在前期对人流和来客量做深入调查。”
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原院长何锦超认为,有些城市的领导气魄很大,几亿资金投入,其实钱都是纳税人的,花钱有没有走完法定决策程序?用行政代替市场,可能造成很大的投资风险和资源浪费,也扭曲了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 2013-09-18陕西城镇化率达到50.02% 须突破多个“瓶颈”
- 2013-09-18贾康: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引擎 也就是发动机
- 2013-09-17古蛟新区探路新型城镇化建设
- 2013-09-17新型城镇化不能“空心化”
- 2013-09-14“大城关”方案获同意 德化列入新型城镇化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