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保监会日前出台的指导意见,2014年7月1日起,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开展试点。保险版的“以房养老”向我们走来了。
不需要费太多口舌就能讲明白,“以房养老”是社保体系里锦上添花的角色:在既有养老福利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盘活房子的存量,换来养老金的增量。试点“以房养老”,为的是鼓励老年人提前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并不是要将政府提供基本养老的责任推向市场。打个比方,“以房养老”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如饭后甜点和正餐。
但即使澄清了种种疑问,这个新生事物依然遭遇冷场。据上海民政部门调查,90%以上的老人表示还是要将房产留给子孙;即便是产品设计所力争的失独者和丁克族,愿意作出该项选择的也寥寥无几。
很多人认为“以房养老”之所以难于推行,源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既有关于房子的,也有关于养老的。不过,鉴于中国人生活中出现商品房和社会养老都不过是近30年的事情,这些“传统观念”其实是些现代观念,只是在快速变动的现实面前来不及刷新。
年轻人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而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骤然到来,使几乎所有人还没弄清“时间都去哪儿了”,就被推着拽着走进了“未富先老”的窘境。养儿防老、单位养老的模式不灵了,与构建起足够保障需要的时间相比,每个人变老的速度都太快太快。
“以房养老”这个本来针对小众的产品,却屡屡招致大众的检视和质疑,可以说体现了几乎所有人群在养老问题上的焦虑:若有一天基本养老的主食不够吃了,这片小曲奇是不是就得拿出来当正餐?
目前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里,基本养老保险依然独木擎天。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没有空账运行的隐患,没有赡养率不断抬升的隐忧,基本养老的“广覆盖、保基本”,也难以满足多数人“体面养老”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持续下降,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11年的50.3%,而世行建议能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的养老金替代率应不低于70%。
在小品《不差钱》里有段关于世界观的争论。小沈阳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没了,钱没花了”;赵本山说:“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没了。”想想所谓“主动养老”、“投资养老”,无非是在“最痛苦”和“最最痛苦”之间权衡,找个与生命周期匹配的解决方案,“以房养老”不失为一种思路。
如果最终不得不靠房子来养老,一边是保险公司在“精算”着房子的70年产权周期和你的“长寿风险”,一边是你在担忧着物价会不会暴涨、活多长才够本,这恐怕是最不浪漫的事。
但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这课题里都是冷静的算计、艰难的规划。也许你刚算清楚了“租房比买房划算”,决心“无债一身轻”地潇洒走一回,却架不住天天被严肃问起“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终于开始纠结:“这房子到底是该买呢、买呢,还是买呢?” 齐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