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市财政局局长李颖津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账”: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分别呈现出“高位开局、逐步回落、稳中趋缓”和“高开稳走、小幅回落”的总体趋势。
决算草案报告显示,2013年北京市财政收支运行情况较好。一方面,2013年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3069.3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81.2亿元。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661.1亿元,同比增长10.4%,圆满完成全年收入预算任务。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保民生、促改革作用充分发挥,为全市“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2014年上半年情况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各项指标均在合理区间。2014年上半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82.5亿元,同比增长11.1%,完成全年预算的54.7%。
市财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韩杰表示,上半年全市财政支出执行正常,注重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落地,有力地支持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支持重大科技项目落地、企业技术改造及促消费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推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二是以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财政投入机制为重点,着力支持“城市病”治理,支持燃煤锅炉清洁化改造、锅炉“煤改电”、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增进百姓福祉为核心,着力完善惠民利民政策,及时拨付各类社会保障政策资金,加大对保障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以首都安全稳定为目标,着力支持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等经费投入,提升反恐防恐装备配备水平,支持灾害易发地农民搬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市不依赖“土地财政”
市财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预算248.3亿元,决算实际完成592.8亿元,超额138.7%;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让收益仍然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上半年已达173.6亿元,已经完成了今年全年预算总额的128%。
针对本市财政是否过度依赖“卖地”收入的疑问,韩杰表示,土地收入的增加并非意味着北京依靠“土地财政”。土地出让收入较多主要是因为前一阶段土地市场形势较好。但北京的土地收入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不同于主要用于支持民生的公共财政预算,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同时,从资源稀缺性来说,北京的土地资源是比较稀缺的,市政府也不可能把土地财政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来源。
据韩杰介绍,北京市的土地收入从管理来讲目前严格采用收支两条线。全部土地收入的一半属于开发成本,可用的土地收益占到40%到45%,再放在市级财政的总盘子里占比就更小了,也就是说本市财政并不是过多倚重土地财政收入。
去年“三公”经费比预算减少15.2%
决算报告显示,2013年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总额9.4亿元,比2013年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总额11.1亿元减少1.7亿元,下降了15.2%。(具体情况见上图)
韩杰表示,去年市级“三公”经费压缩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按照中央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本市进一步强化因公出国(境)管理,严格审核出国团组,控制出国天数及人数,切实降低费用,减少因公出国(境)费用。二是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规范公务接待行为,大幅降低公务接待费。三是为缓解本市交通拥堵,改善大气环境,切实减少公务用车不必要的出行,严格控制公务用车使用,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进一步降低。
本市决算公开提前一年达标
据韩杰介绍,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的要求,本市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决算信息公开力度。一是公开范围有所扩大。进一步扩大公开部门决算的市级部门数量,将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算的市级部门由上年的80个增至90个。市级各部门决算也将在8月中下旬集中公布。二是公开内容更加丰富。进一步丰富市级部门决算公开内容,新增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及相应说明,增加“三公”经费年初部门预算数据并对因公出国(境)主要事宜进行说明。三是公开手段更加细腻。将“三公经费”细化列示主要的出国会议及培训等事项,将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细化为公务用车燃油、保险、维修及其他四项支出明细;将行政经费支出细化为基本支出和一般行政管理项目支出。四是公开形式更加直观。在公开的决算报告中,增加运用图表、注解等展现方式。五是公开机制更加完善。首次建立大额专项资金执行情况与部门决算信息同步公开机制,由大额专项资金的牵头主管部门,在公开年度部门决算时,同步公开大额专项资金执行情况。六是市区联动不断加强。要求各区县预决算在报请同级人大审议后,要及时公开政府预决算、三公经费、部门预决算的情况,提前一年达到了中央对决算公开的相关要求。(记者 王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