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购、宜商宜住、低总价、买一层送一层、拎包即住……这些溢美之词充斥着各个商住项目的宣传广告上。商住楼,顾名思义,就是既能商用也能居住的房子。但这种多功能的房子,实际上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受待见。直到2010年“限购令”出台,住宅被严格限制后,商住楼一时间成了诺亚方舟,解决了许多人的“购房资格”问题,成了许多住宅买房人的替代品。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商住项目开始交付使用,与买房时承诺的风花雪月不同,居住环境杂乱、不能入户口、商水商电、物业费高等等“硬伤”开始一一浮现出来,商住楼,这个宜商宜住的特殊产品,成了很多人眼中“住得不舒服,商得没面子”的鸡肋。
居住“不舒服” 公司“没面子”
孟瑶在中关村一家网络公司工作,从大学开始已经在北京生活了12年,2011年,耗光了自己的积蓄,并在父母的“帮助下”终于在北五环买下了一套70平方米的商住房。其实当时父母建议她买一套大产权的住宅,但一方面由于限购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内心深处向往这种标榜“白领生活”的精装修公寓,于是,不顾家里反对,执拗地买下了这套商住房。
最初真是十分开心,孟瑶表示,精装修的项目让她基本不用费力劳神,而且开发商还赠送了一个阳台的面积和一台洗衣机。但好景维持了大半年,孟瑶开始体会到,现实中的商住楼生活与偶像剧中的“白领公寓”大相径庭。
“每天,我穿戴整齐准备上班时,遇到的却是一群群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从电梯里进进出出,一打听才知道同层的几套房子租给了公司办公用,并且这些公司在楼道里贴上了各种广告,显示存在感。”不仅如此,孟瑶还表示,到她回家时,还经常赶上这些公司下班,一等电梯就要等很久,电梯门一开,乌泱泱的全是人。她恍然间觉得自己又在公司里上班,一点“家”该有的舒适和温馨都没有了。
然而,不满的不仅仅是像孟瑶这样的普通住户,对于在商住楼里开办公司的丁先生来说,同样一肚子苦水。丁先生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开办的是一间广告公司,买下的这套商住房是这一层里面积最大的,是套160平方米的大四居。这套房子被他改造成了一个会议室,两个工作间和一个会客厅。由于还处于创业阶段,为了节省费用,他和合伙人才联合出资买下了这套房子,并改为公司所在地,他自己就生活在这里。虽然档次上不如写字楼,但一想到能同时解决家和公司这两种需求,还是很划算的。
但实际使用起来,办公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邻居们’经常提着菜篮子买菜、出门遛狗、穿着睡衣拖鞋在楼道内走来走去,给上门谈生意的客户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不少人怀疑我们是没实力的‘皮包公司’,一次接触后就没了下文。不仅如此,邻居也因为我们雇佣了几名员工,平时有些吵闹,经常发生矛盾,简直是里外都受气。”
此外,虽然不少商住楼都设计了亮丽的大堂,精致的装修,但使用起来的不便利,让很多人怨声载道,尤其是商住项目的电梯,由于往来人员繁多,背景繁杂,电梯使用频率过高,坐电梯拥挤、等候时间长,令不少长期居住的业主对此心存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