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循环处理线闲得慌
在首钢资源公司固废实验室,工作人员展出了众多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转化成果。
建筑垃圾成了城市的心病,废砖废土只能找地儿掩埋,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市政协城建环保委调研显示,北京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3500万吨,但利用率还不到30%。
在首钢园区,有一条全封闭的建筑垃圾处置线,能让建材垃圾“涅槃重生”,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吃”下去的是砖头、混凝土块,“吐”出来的是可以替代天然砂石的再生建筑骨料,这条全市唯一的建筑垃圾循环处理生产线,每年可吃进消化100万吨建筑垃圾。但记者昨天探访获悉,这条生产线今年4月投产以来大半闲置,产能利用率仅20%左右。
建筑垃圾就地“消化”
驱车赶往首钢园区的南半边,路两侧钢铁工业遗存的气息淡去,眼前大量石料堆成了山包,细软的小石子上紧紧地裹着黑色的苫布。这些石头并非天然,而是再生的骨料,它们的“前世”在另一侧——形状不一的石料废材正等待着处理。
首钢停产前,这里原本是堆放炉渣的“渣场”,钢渣堆成的小山早已被清理,但随着园区内拆除改造工程深入,建筑垃圾堆积成的小山成了这里的新“住户”。据介绍,等首钢老厂区内建筑拆除工程全部完成,垃圾产生量少说也得有1000万立方米。为了解决这些建筑垃圾的处置难题,“渣场”中心的全封闭建筑垃圾处置流水线今年4月投产。通过一系列破碎、分拣、筛分等处置工艺后,生产线吐出来的是环保骨料建材,可以作为生产沥青混凝土、透水砖的重要材料。
年节约百亩垃圾填埋占地
由于空气红色预警要求停产,昨日这里的厂房一片安静。在展示区,各种型号的齿条板、炉渣工艺品、金属块、石板、透水混凝土都贴着标签,排列得整整齐齐,这些都是再生骨料加工出的样本,引来不少参观者竞相拍照。
“再生骨料可用于生产混凝土、路沿石、透水砖等建筑材料,100%替代天然骨料。”首钢资源公司经理张福强介绍,今后,这些骨料将主要用于首钢园区内的道路建设工程,相比从北京周边购买天然开采的骨料,既保护环境,又节省大量运费。园区内西十筒仓广场上铺的“生态砖”就是来自这儿,不仅更抗压,透水性也更好。目前,草桥回迁房小区的路面、北京建筑大学实验六号楼主楼体,都用上了首钢产出的绿色建材。
建筑垃圾是放错了地儿的资源。即便是看似无用的有机杂物,最后也被送到了首钢鲁家山焚烧厂发电。据介绍,这片占地158亩的“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中心”,设计年处理建筑垃圾100万吨,与传统的填埋法相比,每年可节约土地100亩。
建筑垃圾大量回收成难题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至40%,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扬尘问题成了污染环境的一大“真凶”。
工作人员介绍,这套建筑垃圾处置线虽然是全封闭的,不过颗粒破碎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处置线内部专门配置了多个“吸尘器”,每一台“吸尘器”都与一条通风管道相接,最后把整条处置线内部产生的粉尘都汇集到一处,利用布袋收集。
“粉尘‘纯度’相当高,是生产水泥的好原料。”张福强说,惹人厌的粉尘可以卖钱,处置线两道磁浮筛分工序“挑”出的大量金属物,照样可以送到外地,回炉炼钢炼铁。这条生产线出产的再生骨料,最近半年内已销售了4万吨,质量也经受了市场的检验。
不过,目前建筑垃圾的大量回收仍比较困难,很少有企业会主动将拆除的建筑垃圾专程运过来。虽说处置线的产能达100万吨,但半年多来处理量还只有10万吨,相比北京3500万吨每年的建筑垃圾数量如同九牛一毛。(记者 潘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