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地产网 本刊编辑部 在上一周热辣辣的土拍中,“地王”已然不是新鲜词,央企国企合体频频现身抢地的现象才让人热议。
从五月起,一轮地王土拍战正式打响。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3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深圳、北京等城市共拍出近20个大大小小地王。以上海为例,拍出了泗泾地王、周浦地王、顾村地王等。
国资房企和闽系房企成为土拍现场最凶猛的争夺者,除了保利地产、招商等熟悉的身影,信达、金茂电建联合体表现尤为突出。
其中,信达五天内斥资181亿分别在杭州、上海拿下地王,金茂则在20天内花了200亿拿下三地王。
在一些地价已经很高的一二线城市,如果按照成本和收益的常规测算,这些地块确实难以短期内入市,短期内也确实不可能盈利。那么,为何国资房企仍乐此不疲加入“地王”行列?
有业内人士认为,央企地产企业不惜成本拿“地王”,扩充在一线城市、核心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其考虑的出发点并不完全是按照成本和收益的常规测算,背后更大的局是谋求自己在央企地产企业整合与重组过程中增加“话语权”。
从央企地产整合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央企没有充裕的土地储备,并且从企业估值的角度来看处于“弱势”,极有可能会被其他央企合并。
但或许不然,最重要的原因应是在资金与风险控制上,特别是央企、国企具有民企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
有分析人士指出关键的几个方面:首先,国企的融资成本相较民企要低不少,资金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其次,由于很多央企并非以地产为主营业务,地产业务的占比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对其这部分业务的利润考核也往往不高,更多的是其他方面的考虑;
最后,国企拿下高价地后,往往不会自己开发,而是选择跟很多一线的专业房企合作,借此学习他们的开发经验。
换言之,这看起来像是不具备实际操盘和开发能力的金融资本,在变相助长了地价上涨。
新城控股欧阳捷早前指出,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太高,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不匹配,短期会透支未来房价上涨空间。
龙湖吴亚军也曾说:“不要把行情当能力。对企业来讲,今天的日子特别好过,意味着明天的日子可能很不好过。”
当前房企们不惜高地价抢下一个个地王,都在赌未来的市场。在这场对局中,“国字号”会不会是胜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