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农打造农业版知识付费 让知识产品贴近大众
2018-05-15 15:51:20 来源:览潮网 责任编辑:王超

去年刚成立的互联网农技知识服务平台“天天学农”日前宣布完成了来自经纬中国的千万元级别的Pre-A轮融资。该轮融资主要用于天天学农课程的内容开发、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与许多知识付费平台相似的是,天天学农中有许多农业领域的大V,这些大V也会通过平台做经营。但与一些套路满满的知识付费形式不同的是,这个平台非常“接地气”,内容多为丰富易懂的农技知识,能达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焦虑贩卖已经过时

近年来,知识付费市场迅速崛起。各类知识付费平台纷纷涌现,局面可谓如火如荼。在2016年,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曾获实时收视第一的成绩。知乎live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达到峰值,超出1800万元。同年12月,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销量超过5000万元。

然而,在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市场的热度之下,却出现了另一种不健康的趋势。在知识付费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干货”“速成”“焦虑”等为主题的点,制造出一个个热点、一个噱头,吸引用户为之付费,然后坐等圈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商家的套路之外,也与许多人习惯于“假装努力”有很大的关系。总以为作出努力的样子就会被命运垂青,但实质上这种“努力”毫无用处。

这也是知识付费课程容易给用户带去的一个错觉:只要付费就可以掌握知识。但从学生时代起我们就明白,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复杂而痛苦的过程,根本没有那么多可以“速成”的“干货”,而购买许多课程放着不学也只是“假装努力”的一种表现而已。

知识付费行业转为理性

进入2017年,知识付费的热度逐渐冷却。用户对套路厌烦,许多平台也不再躁动,市场开始趋于冷静与理性。

2018年,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平台放下了营销噱头和鸡汤的套路,知识传播者也倾向于生产与大众接轨的产品。于是在知识付费领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变化,靠知识网红造势的情况减少,产品趋向多样化。

以天天学农为例。鉴于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土地流转扶持力度增强,许多具备资本与经营能力的人选择回归农村进行土地种植。这类人多是城市回到乡村的新农人,对互联网产品接受程度较高,对农业技术指导需求强烈。

目前,该平台注册用户已达数十万之多,其中付费用户超出20%。而课程内容包括沃柑和砂糖橘的种植等。该平台已与200多位专家建立合作,并且建立了专家评级制度,而用户购买课程之后可以在平台中了解相应品种对生长、栽培的环境要求以及种植的市场趋势,跟随专家完成农作物管理。

其实,优质的知识付费模式是有某些共性的。最基础的应该是从内容到服务的全方位设计,既要有优质内容,又要有促进用户的行动机制。

知识付费回归初心

在知识付费时代,用户拿到产品之时就是与服务者关系的开始。从本质上来说,维持关系的核心并非内容而是服务。用户确实需要高品质的内容,但在互联网时代,一个领域能够做大做强,并不是因为它提供了更高品质的内容,而往往是因为其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所以说,在知识付费实现的过程中,用户参与感十分重要。如果只是追求内容的个性化,反而难以获取用户,因为满足更多人需求的内容产品需要具备通用性,而个性化与通用性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出于务实的考虑,内容生产者放下个性化的诉求,让内容“接地气”是比较重要的。

过去,图书、课程或是媒体的重心是传递知识和信息。现在,知识付费产品在引导用户行动。在内容和服务中,产品倾向于后者。知识生产者应该做的,是帮助用户破除知识与其实质需求之间的障碍,而这需要靠引导用户的行动来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户自身的行动比知识学习本身更加关键。

可以说,知识付费是继游戏、资讯、文娱之后的第四大数字内容板块。与前三者相比,知识有着更大实用性。强烈的市场需求催动知识付费市场迅速发展,但也使这个领域出现了不健康的发展趋势。而随着市场的成熟,“套路”逐渐被用户与生产者所摒弃,冷静而理智地雕琢产品是付费知识市场下一阶段的主流。

归根结底,知识产品都是由内容与服务组成。在知识付费领域,优质内容是核心,但真正与用户连结的是服务,而互联网让服务变得更加容易。注重服务,能够让知识产品贴近大众,运营者回归初心,将知识以有趣实用的方式传播给用户,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也能够推动行业在良性轨道上的发展。

(本文系作者个人研究之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作者系资深撰稿人。)

公开透明

现在网络募捐中出现的虚假募捐信息、善款流向不明是其中最受人诟病的两个问题,本质上是慈善募捐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带来的,应从改进和规范网络慈善募捐的运行机制入手。同时,它们都与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有关。为此,平台应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漫画/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