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资本跨界造车将考验整合力
2018-08-02 15:33:23 来源:览潮网 责任编辑:王超

日前地产商恒大发布公告正式入主FF,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而空调界的大佬格力电器日前发布公告称目前已持有海立股份10%的股票。各路资本相继涌入都在揭示一种趋势,汽车产业各类跨界正在到来。跨界资本的涌入必然会冲撞出新能源汽车新的商业模式,但能否真正从蛋糕中分得一杯羹却是考验进入企业的整合能力。

跨界造车潮汹涌而至

无论从国内外环境、政策导向还是汽车行业变革来说,新能源汽车都是目前国内制造业的当红产业。在这种趋势带动下,庞大产业链下的电气化、智能化、共享化也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类企业争相涌入汽车行业,包括做吸尘器的Dyson、做空调的格力、做房地产和保险的宝能、做安防的大华股份等在内的企业近两年纷纷开始跨界造车。毕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巨大蛋糕面前,谁都不愿意放弃这样的绝好机会。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距离“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国家持续政策的鼓励下,新能源汽车成为了龙头企业抢占先机、赶超发展的突破口。中汽协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接近80万辆,同比增长53.8%,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2.8万辆,同比增长141.6%,维持高速增长势头。另据彭博预测,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突破160万辆,2025年将达1100万辆,2030年升至3000万辆。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销售将占据全球市场的50%,这相当于1.6万亿的市场规模。

其次,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亿,而围绕汽车与新能源车附加的金融、物流、保险、电子商务等“车后”业务是大家可以延伸的板块。

再次,汽车行业跨界融合趋势正在加强,汽车正从简单的交通工具转变为人类生活、工作的延展空间。据统计,仅2014-2017年间,全球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资已经突破800亿美元,这一趋势产业蕴含着无数全球资源和商机。

红利诱惑下风险不可忽视

目前,新势力造车、跨界造车的大潮看似汹涌澎湃,实则正在面临新一轮洗牌。据统计,目前我国电动车造车公司已经超过200家,其中不乏北汽新能源、吉利等传统车企,以及奇点汽车、FMC、小鹏汽车、零跑等完全新创的车企。

然而,追求利润和对抗风险始终是一对矛盾体,对于从各行各业闻风而来的资本来说,造车无异于一场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豪赌。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新入造车企业超过280家,其中融资超过50亿元的企业大约仅有6家,而按照汽车行业规律,一个整车平台从开发到产品上市,至少需要42个月的时间,通常要数百亿美金,50亿元的融资连作路试的实验费恐怕都不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型企业将很难有存活的空间。

有专业人士坦言:未来能够生存下来的新势力造车、跨界造车公司将不超过2家,大批的新势力将沦为陪跑者。业内专家也普遍认为,新势力造车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太多足以致命的问题,随着各主机厂加大新能源产品的投放,对新势力造车、跨界造车的一次深度洗牌将不可避免。

整合能力成为跨界成功关键

客观来说,汽车产业技术密集、上下游产业链长。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虽然在技术路线上,纯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但是行业造车的门槛仍然没有出现太多的变化。

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涉及到跨行业能力,既要集合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力,同样也需要保障硬件安全、乘坐舒适等成熟的整车技术,如何将软硬件集成在一起,目前跨行业的技术集成还没有任何企业可以实现,这对巨头们的整合力是个考验。

很多初次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还是低估了汽车产业的门槛,并且也低估了传统企业自我革新的决心。造车貌似很简单,花100个亿,造流水线买机器人就可以完成。但这更是一个需要整合的系统工程。“隔行如隔山”,可见,在汽车跨界这件事除了需要勇气外,整合的软实力才是决定未来谁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