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99万辆。同时市场上的充电桩数量也达到45万个。但现实情况却是新能源车和充电桩远达不到合理的配比,“有车无桩”或者“有桩无车”的尴尬局面正在大规模上演。除了必要的市场占有率以外,充电桩运营企业如何将充电设施转化为盈利的入口,建立清晰的商业模式才是根本。
充电桩建设并不一帆风顺
近3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步入快车道,数据显示,2015年销量达到30万辆、2016年50万辆、2017年超过70万辆,而今年有望突破100万辆的大关。与销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配套设施的充电桩的建设却显得有些滞后。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各类充电桩仅为45万个,按照目前新能源车180万辆的基数来算,平均每4辆车才配备一个公共充电桩。
尽管近几年充电桩行业发展势头看似良好,但事实上,却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目前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并未完全成熟。标准、规划和土地三大问题拦在充电桩建设的路前。
首先,行业标准缺失成为充电桩建设的最大掣肘。目前各充电桩运营商之间各自为战,彼此之间的数据难以共通,不同运营商、不同APP之间的包括充电、付款等互联互通功能依然难以实现,同行之间的竞争,落到终端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其次,规划不到位制约充电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充电桩一直保持迅猛增长的发展势头,规划不足导致与充电桩企业与电网不协调。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少充电桩均存在充电桩电压不稳定、电压谐波严重的情况。加之燃油车占车位等问题,还有充电桩精准性定位不高,再加上市场上的充电设备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充电桩无法有效使用,增加了消费者准确找到充电桩的难度。
第三,充电桩选址不合适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充电桩场站建设还有需要建设变配电的配套设施。场站的配电容量十分大,对充电功率、电压要求都很高。一个场站建下来就要申请10kV的用户站,建设体量非常大。充电场站仅供配电设施就要占据很大土地面积,这让充电站与加油站合二为一的理想化为泡影。
应用环节仍存诸多问题
目前市面上投入运营的充电桩在实际应用环节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重建设轻运营,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足15%;充电服务费不足以支撑盈利,运营总体仍亏损;积极探索多种增值服务,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大数据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等。
2018年6月举行的“2018中国充电桩创新峰会”上,国家能源局信息中心原巡视员孙耀唯表示:“充电桩产业发展尚不成熟,但在政府指引和可预见的庞大市场需求下,未来几年,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产品技术,都将迎来重大变革。不过充电桩要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提高电桩使用效率,缩短回收成本周期就成为充电桩企业扭亏为盈的关键。
众所周知,充电桩建成之后,运营商的主要成本压力在于建桩之后的管理和维护。目前国内现有的公共充电桩日均使用率不过1车/日,充电服务费对于运营商来说杯水车薪。尽管现在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保有量日益增长,但运营商能拿到的数据仍旧非常有限,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将充电设施转化为盈利的入口,建立清晰的商业模式才是根本。
把握用户真实需求成难点
就目前而言,地方财政补贴为充电运营商探索盈利模式预留了时间,但谁都知道这不是一个长久的模式。好在政策对需求端的推动也更为明显,比如环保部提出北京市新增出租车应全部更换为电动车,其他城市积极推进出租车更换为电动车或新能源车;深圳也提出新增巡游车全部使用纯电动汽车,2020年存量巡游车全部更新为纯电动汽车等。
在政策的施压和市场的拉动之下,对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前瞻把脉能力和盈利模式的探索能力将成为考验充电运营企业的三大环节,这也是行业新一轮竞争的关键。在新能源车从政策导向一步步往市场导向发展的今天,产业链上下游只有把握住用户的真实需求,解决痛点,才能吸引更多人接纳并使用新能源汽车,并带动充电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