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谣言”向来是热门话题,受权威信息滞后、缺位以及判断能力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由于公众缺少一定的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大家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难免越传越玄乎。正确的信息无法快速辟谣,使得谣言越传越火,“食品谣言”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心存焦虑,对食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 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国内外大量的监管实践表明,食品安全信息的规范发布,对保障食品安全、降低社会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欠缺和滞后是导致谣言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而要消除公众对健康的担忧和焦虑,尤其需要食品安全科普的先行和常态化。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真相,真相出现得越早、越快、越及时,谣言消失得就越早、越快、越及时。只有让事实说话、让真相说话、让权威说话,且科学、理性、真实、权威的声音真正能够跑赢谣传,才能有效减弱、遏制其传播和危害。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每周都有食品安全抽检的信息发布,并针对一些恶性谣言事件进行及时辟谣,组织专家对食品安全舆论、热点问题进行解读,有效地遏制了部分虚假信息的传播。 辟谣路上,科普需给力。科学是严谨的,传播中应多些科普常识,少点“科普谣言”,避免造成无谓的恐慌。“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自身科普教育,多学习科学常识,具备辨别谣言真伪的能力,不少荒诞至极的谣言都会不攻自破。让科普“跑”在谣言前面,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网络谣言的“绝缘体”,成为负责任、尊重科学的健康知识传播者,将谣言消灭于萌芽之中。(文武)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