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珍贵遗产,中国正积极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2015年至今围绕“二十四节气”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推广成果已有目共睹。在中国自主品牌吉利博瑞发起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广活动” 启动仪式上,展出了2015年至今围绕“二十四节气”所创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成果,并在现场用VR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由中国农业博物馆打造的“二十四节气三幕电影”,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带来“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全新感知。(中国新闻网)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也是农耕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指南,已经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即便是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对文学创作、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特别是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地位也随之获得提升。而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这一举措既是对世界级的非遗最好的保护,也可以体现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不过让人感到稍稍有些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有这样的幸运。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包括几天前刚刚被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在内,目前我国世界遗产的数量已经达到52个,居世界第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也是展现中国文化自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对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申遗成功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因为只有大力进行文化推广,让非遗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能够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让非遗更好地“活”在当下,这样的申遗才更有意义。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与轰轰烈烈的申遗宣传相比,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推广则要冷清许多。 在我国,书法和珠算早些年就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但是,申遗成功并没有为书法和珠算的文化推广带来更多更好的机会,不仅在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书法和珠算课程,人们对这两个代表中华传统文化较高水平的世界级非遗项目的理解和认知也并未发生多少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身处互联网时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爱书法不懂珠算的大有人在。如果我们自己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都不感兴趣,大张旗鼓地宣传申遗还有多少现实意义?因此,在积极申遗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在大力推广非遗文化上多下一番功夫,将世界公认的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严兴刚) |
相关阅读:
- [ 07-10]福建周宁举办全域旅游推介展 “非遗”秀吸睛
- [ 07-09]国家级非遗万荣笑话:如何在新的时代"逗死你"
- [ 07-08]“中国非遗文化周”在巴基斯坦开幕
- [ 07-07]台湾青年在京走校园访街道 体验非遗魅力(组图)
- [ 07-06]中国藏区15支剧团会演人类非遗项目藏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