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理解书展主办方的用心良苦——降低图书价格,换取阅读情怀。完全理解一些读者抱着“一元图书”的喜悦心情,这确实节约了读书开支。 可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一元图书”是对文化书香的遮蔽。一本书的价值几何,确实不能单纯用“卖了多少钱”来衡量,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社会价值、知识价值。但是,当一本崭新的图书为了换取销量只卖一块钱的时候,如何体现其创作价值?最近这几年,创作在走下坡路,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创作价值得不到肯定,稿费发放不能依据法律标准。如此这般,还有多少人愿意坚守原创阵地? “一元图书”确实物美价廉。然而,对于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来说,更在意的是图书内容是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喜欢阅读的人都视图书为珍宝,他们或许没有金山银山,甚至可能生活在捉襟见肘里,但在图书购买上,往往还是愿意投入的,因为他们看中的是文化价值。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贵一点也愿意;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书籍,即使是一块钱,也未必喜欢,即使花钱买回了家,未必就能完成阅读。 拯救阅读的贫瘠,显然不能指望“一元图书”。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何阅读在一些人那里渐行渐远?固然,电子时代的发展,阅读方式的更迭是其中的原因,但是图书的内容和方式不能切合阅读需求,也是原因之一。 眼下大多数人读书的时间不多了,更喜欢阅读短小精悍的书籍,而很多书籍却都是大块头,这恰恰不能迎合多数年轻人的阅读需求,他们喜欢看的是短小的书籍。从书籍的大小来看,携带十分不方便,是不是可以考虑出版“口袋书”,让年轻人能将书籍装进口袋里。还比如,许多年轻人喜欢图文阅读,喜欢配上图片和文字一起阅读,而很多书籍都只是文字的堆砌,出版方式也需要变革。最值得一说的则是排版方式、字体选择,依然是工工整整的样子,依然是用“报宋”字体在排版,而年轻人需要的则是时尚的字体、多样的排版,这样才能激发阅读兴趣。 “一元图书”救不了阅读贫瘠。图书的内容、形式如何创新,适应年轻人的阅读诉求,才是更该考虑的事情。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