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几桌酒席,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出席,本是人之常情。然而,一些地方的红白喜事却因为人情债重、攀比风行、拘于形式让其变了味、走了调,甚至成为一些人的敛财工具,大操大办的红白喜事不仅劳民伤财,还败坏了乡风民风。 移风易俗行在破旧立新,摒弃陋习。一些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不适宜的部分也应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最典型的就是老百姓的红白事儿,“人之常情”一旦“做过头”,不仅自家劳心伤神,也就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这就需要除旧立新。在湖南攸县新市镇,村民签订《殡葬改革议定书》,弃传统土葬倡导火葬,2016年该村火葬率增加到了35%。《殡葬改革议定书》的推行不仅节约了土地,还让厚养薄葬的观念深入民心。新市镇的破旧立新接地气、重实际、顺民意,既体现了礼仪之风、人文之风,又彰显文明之风、节俭之风,是一股清新的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贵在崇尚节俭,拒绝攀比。生育、升学、入伍、生日、乔迁等喜庆事宜时,盲从攀比、跟风宴席、广收礼金、大讲排场、大肆浪费,不仅让本是传统风俗的“办酒席”严重异化,也让礼尚往来成为了人与人之间难堪重负的“人情债”。这种铺张浪费,流于形式的奢华、攀比风就需要改变。在湖南岳阳湘阴县樟树镇推行的“婚事新办”,通过“算细账、算明账”,2017年3至4月全县共成功劝导简办红白喜事176起,节约资金360余万元。“婚事新办”,喜宴之处没有喧天锣鼓,没有人山人海,更没有排成长队的流水席。宴上都是自家亲戚,没有贺喜的村干部,也没有随份子的村民,仪式简朴却不失隆重。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举办一个节俭适度,简朴温馨,富有纪念意义的仪式来表达贺意,既增进感情又何尝不是在助推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重在引导,巧在约束。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农村有些风俗习惯已经形成多年,甚至是约定俗成,如果用一个规定就禁止,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软”引导和“硬”约束两手同时抓,一方面要引导群众去深入了解旧习俗、恶俗带来的消极或恶性影响,从而使其自觉做到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抵制大操大办;另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构建诸如一些乡村“红白喜事理事会”的长效机制,以制度进行约束。让老百姓的“身体‘轻松’了,经济也‘轻松’了”,推进移风易俗必能事半功倍。 移风易俗,就是要把功夫下到因地制宜的良法良策上,要在营造文明新风的同时让百姓得实惠,如此才能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