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文明网> 文明创建 > 正文

26部自动除颤仪配置在集美公共场所 今年有望加大配置

2018-01-10 11:49:03林小芬 来源: 集美报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6部自动除颤仪配置在公共场所

区政府高度重视提案工作,区政协委员周立新建议被采纳并实施,今年有望加大配置

>>名词解释:自动除颤仪(AED)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非专业人员可以用它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

为进一步完善集美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切实保障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2017年,集美区配置了6台自动除颤仪在灵玲马戏城等试点景区使用,之后又采购了20台,将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放置。这都得益于区政协委员、厦门市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周立新的建议。

2016年,周立新提出《建议集美区率先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除颤仪》的提案,“提案提交后,集美区政府第一时间采纳建议,在试点单位配置,组织培训。”周立新认为,自动除颤仪的配置要进一步推广,因而在2017年12月25日的集美区两会上,他再次呼吁加快在公共场所及大型比赛期间配置自动除颤仪。

自动除颤仪

是心脏骤停急救的利器

2017年12月22日,这一天厦门发生了三起心脏骤停事件,三个鲜活的生命没有挽救回来就这样戛然而止。“太让人痛心了,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是我们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了。”周立新说,近日广州马拉松赛场一名25岁的运动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究其原因在于急救医生的训练有素外,有个秘密武器立了大功,那就是自动除颤仪,这次广马配置了50部自动除颤仪,给予移动骑行人员携带。自动除颤仪作为心脏骤停急救的利器,应该尽快足够地配置在火车站、大型比赛现场。

据统计,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人数高达54.4万人,在全世界最多,其中15%的猝死发生在公共场所。“生存链”,是目前挽救心脏骤停者生命的最佳流程,是以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这四个环节强调了四个“早”,一早呼救: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二早复苏:由目击者(主要是未经过医学专业培训的公众)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三早除颤:对心脏停搏病人在3~5分钟内使用就近预先准备的AED(自动除颤仪)实施电击除颤,患者生存可能性最大,生存率明显提高50%。四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早期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生存链”强调了时间对复苏成功的极端重要性。尽早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统计表明,1分钟内除颤者生存率90%,5分钟内除颤生存率50%,7分钟内除颤生存率30% ,10分钟内生存率10%。成功机会转瞬即逝,延迟一分钟成功率下降7-10%。因此,目击者作为第一反应人,及时拿到自动除颤仪是进行心脏除颤的基本条件,否则等到120等专业人员赶到时往往失去了治疗机会。

公共场所及大型赛事期间

应首先配置

周立新介绍,AED作为一种急救设备,操作简单,只有2~3个按钮,简单培训即可掌握。非专业人员,甚至普通市民,经过培训后可对心脏骤停者进行抢救,能提高成功率2~3倍。厦门作为国际化城市,近年来在经济、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快速发展,旅游人数急剧增多,大型文体、娱乐活动越来越多,这些人群和场所发生心脏疾病的概率较高。应该尽快完善急救设施,进一步提升集美区的软实力。

周立新建议,在厦门北站、影院、体育馆、软件园、高校甚至社区等公共场所配置自动除颤仪,同时羽毛球、篮球等激烈比赛赛场必须配置自动除颤仪。对于管理使用,他认为,要在醒目处设置标示,百度、腾讯和高德地图等提供经认证的公共场所AED(自动除颤仪)位置信息,同时培训消防员、警察、保安,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及大学生等掌握该项技能,给培训合格者发证书。另外,对于及时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市民给予表扬及奖励。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