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文创全面利用微信、微博、直播平台以及APP等新媒体,获得了新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曾经形象严肃的博物馆开始走“软萌”路线,以青春、活泼、亲民的方式进入了公众视野。 借助文创产品,藏品文化可以被人们“带回家”。为满足当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多元化的审美趣味,文创产品将博物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流行元素有机结合,有趣有用又有艺术性,吸引了大量粉丝。故宫“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苏州博物馆唐寅系列衍生品、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妞公仔等,此类文创产品很快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追捧。这些产品大多设计精美、价格适中,兼具纪念意义和实用功能,原来在人们眼中遥不可及的“高冷”文物就此“落地”,博物馆文化借助文创产品的走红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借助文创产品,藏品文化实现了走出去。博物馆“卖萌”文创,则以博物馆所在地的特色文化或当地文化为设计元素,色彩艳丽,体格小巧,设计感很强,也受到国外朋友的普遍欢迎。很多网上卖家为这些文创产品打上“出国礼品”“中国特色”“送老外”等标签,很多买家在评价中表示“国外朋友觉得很棒”“出国当小礼品特别合适”“果然萌萌哒”。赞美声音的背后是文化自信,这些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小小物件,正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介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多了一条走出去的便捷通道。 博物馆联手在文创推广方面“卖萌”,拓展了文物“活起来”的深度和广度。全国各地博物馆在微博和微信上一起“脑洞大开”,拉近了文物与受众的距离,网上随时互动一改讲解员“背书式”的刻板印象,建立起博物馆与大众的情感性联系。如“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运用网络化的语言,诸如“朕忍不住要和国外设计师谈谈”“本宫有故事,你有酒吗”,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公众获得了藏品的相关知识。文物不再是冰冷、艰涩的存在,更多人从中享受到了人类文明成果。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核心是文化,将博物馆文创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了解自身的文化基因,利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文化创新的内核。因此,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以博物馆特色文化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和展现其深层次的历史文化意义,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博物馆微博、微信在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对文物的敬仰和敬畏之心,不能戏说乱说,“卖萌”过头。(作者:宋雪玲,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