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也是一年中的大事。历经千年岁月,中国人对春节的情感依然浓烈。春节承载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亲情和对新年新气象的美好期愿,为了表达这份亲情和期愿,春节在延续中也形成了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比如:祭灶神、蒸年糕、扫尘、贴春联、放烟花、守岁、拜年等等,这些年俗共同汇聚成了中国人记忆中的“年味”,令人向往和期待。 但是今天的人们却总觉得记忆中的“年味”越来越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因为技术与文明的快速发展让传统文化中的旧习俗没有了呈现的载体。比如:手机智能的普及,让人们一边盯着屏幕乐此不彼,一边却感慨心与心的距离更远了;二是陈规陋习的俞演俞烈,让人们期待春节的同时,也多出了几分无奈和担忧。比如:水涨船高的红包、攀比盛行的豪华宴,都让春节的祝福之情越来越少,过节变“过劫”的无奈越来越多。因此重新找回记忆中的年味,做好移风易俗加减法,成为过好年的关键。 做好移风易俗的“加法”,守护年味里的温暖。移风易俗要与时俱进、善于发现,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以此守护“年味”里的温暖。以手机为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移风易俗不妨以手机为载体,引导年轻人带上父母一同参与“摇一摇”“集福”“网上送祝福”等活动,既能适应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能满足家人团聚交流的初心,一举两得。 要做好移风易俗的“减法”,体会年味里的清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排场、讲排面,致使一些陈规陋习俞演俞烈。移风易俗工作必须在做“减法”上发力,铲除陋习生存的土壤。水涨船高的“红包”让很多回家过年的人吃不消,这违背了春节送祝福的本意。移风易俗就是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为载体,在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上发力,祛除红包里的“人情债”“攀比风”,让“礼”为“情”服务,让年味中多一些清新。 辞旧迎新,辞去的是陈旧与浮云,迎接的是新风与祝福。回家过年,不能被陈规陋习所牵制,体会传统节日中的民族文化精髓,摈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陈规陋习,才能使人们在走亲访友、礼尚往来中感受年的味道、节的清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