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相关调查显示,搞笑有趣和消磨时间是受访者认为短视频能够吸引大众的主要原因,短视频兼容了碎片化接受情境和感官化内容形态两种特征,迎合了受众填补闲暇时间和获取感官刺激的心理需求。但凡事都有边界和底线,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为求标新立异,一味以恶搞、耍酷、低俗吸引眼球,不仅会伤害社会公序良俗,而且难免导致“审丑”疲劳,更容易给社会大众以“低俗即流行”“流行即低俗”的价值认知误导。 低俗短视频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呈现出“比俗”态势,显然是过度追求传播效果、以低级趣味博眼球所致。内容生产者和播放平台看似抓住了一些网友猎奇、媚俗心理,实则是对绝大多数网友审美诉求的误判,低估了广大网民的欣赏品位。而恶搞流行、低俗泛滥的结果,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局面,使得网友的选择余地变小、选择空间越来越狭窄。这既给短视频的良性生态造成污染,又给主流文化传播构成冲击。 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之亦然。跟其他网络传播内容一样,平台不作为、监管不给力,受到利益驱使,短视频“低俗秀”就会抬头甚至野蛮疯长。尽管相关法规明确了平台的主体责任,但倘若监管疲弱甚至不作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平台方同样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甚至充当幕后推手。针对短视频低俗流行乱象,关键还是要把监管之“手”伸长一点,实时跟踪、动态监督,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出手、严肃追责,既盯得紧又管得住,形成有力震慑和警示。 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7亿多,而短视频用户规模就已超过2.4亿,2018年有望达到3.53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充实监管力量、强化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增进监管责任,以更有力、更到位、更具刚性的监管执法主动作为、防患未然,净化包括短视频在内的网络传播生态,满足网民分享更多健康、阳光的网络传播内容的需求,捍卫主流道德价值文化阵地,必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