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延伸文化惠民触角的重要载体,农家书屋在全国各地呈现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成为乡村群众接触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扶智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一些地方也存在农家书屋大门紧锁、门可罗雀的情况。农家书屋如果成了“摆设”,必然会造成极大浪费,令人唏嘘,让人心痛。 农家书屋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农家书屋未能与互联互通、与时俱进的网络技术很好的对接和融合,因此也就无法真正接近与群众之间的现实和情感距离。其实,农家书屋的冷清并不代表群众没有阅读需求。相反,在新时代,群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政策、掌握新技术。所以说,破解农家书屋“沉睡”的问题,就必须从供给侧着手,主动拥抱互联网技术,为农家书屋插上“数字翅膀”,真正将知识、政策和技术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要在图书供给上实现精准化。很多农家书屋里的图书数量不可谓不多、种类不可谓不全,但却没有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农家书屋在选书藏书方面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精确掌握群众的阅读需求,精准进行图书供给,动态进行图书更新,实现供需两端的无缝对接,让群众能够更加方便地找到想看、爱看、愿看的图书资料。 要在书屋管理上实现智能化。乡村群众的生活作息时间自有规律,农家书屋不妨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实行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执行弹性的运行时间,为群众分配自由进出、自主选书的权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到农家书屋的时间,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书屋”模式就值得借鉴和参考。 要在平台功能上实现集成化。农家书屋若要突破瓶颈,提高利用率,就要突破当前单一的“图书馆”模式,结合乡村群众实际,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加强硬件建设,拓展载体功能。如此一来,一个个农家书屋便成了群众身边一座座功能强大的文化综合体,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文化粮仓和智慧加油站。 激活农家书屋势在必行。“互联网+农家书屋”的新模式为我们更好地建设农家书屋提供了新思路,让我们用网络技术为农家书屋插上“数字翅膀”,实现农家书屋的提档升级,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