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和无偿性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志愿服务不需要正向激励。在推广全民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开展一些符合基层实际、贴近群众生活、满足社会需求的志愿服务新模式,十分必要。“时间银行”作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鼓励志愿者为他人提供志愿服务,建立相关数据平台,将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存储起来,用做换取他人为自己提供服务。这既为他人提供了无偿志愿服务,又满足了自身养老服务需求,可谓双赢之举,让志愿服务双向流通起来。 “时间银行”存下的不仅是志愿服务时间,也存下了社会的爱心指数。对于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们而言,他们自愿且无偿地为身边行动不便、子女在外的各类老人提供公益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他们存下的“时间币”,其实是一个社会对这些爱心志愿者的尊重和理解。这些“爱心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志愿者们在有需要的时候,享受到爱的回报。事实上,“时间银行”的“储户”用自己的爱心时间服务身边老人、奉献社会,这份“爱的存款”彰显了一个社会的文明指数。 “时间银行”让志愿服务双向流通,为每一名志愿者承诺了一个爱的保障。事实上,大力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精神,需要类似“时间银行”的创新模式。将过去单方面强调志愿者的付出与奉献,转变为通过正向激励的办法,鼓励支持志愿服务,这并不是违背了志愿服务的无偿性和自愿性。对于广大志愿者而言,这是一种制度上的鼓励和支持,真正为构建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善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精细化的趋势下,通过探索创新志愿服务新模式,使志愿服务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既能保障服务时间,又能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使志愿服务走向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通过让志愿服务双向流通,使爱心在互助中回流。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