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者角度看,都认推进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这个理儿;从居民角度看,垃圾分类的好处没有不懂不知的,但落实到行动上,却往往打折扣、慢半拍。原因就在于,人们普遍觉得垃圾分类过于麻烦。可见,这不是认知问题,而是习惯问题。浙江桐庐县“鸡毛换糖”的办法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借鉴示范意义。笔者认为,垃圾分类应该多念些“鸡毛换糖”式的真经。 “鸡毛换糖”贵在理念新。众所周知,最早的鸡毛换糖,形成于浙江义乌地区。在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最终,这一做法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得到了认可。在推行垃圾分类的今天,浙江桐庐巧妙地赋予“鸡毛换糖”新的内涵,将其演变为一种新的品牌,并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在实施过程中,他们没有就垃圾分类研究垃圾分类,而是换一种思路,相继探索出了合基金、美丽基金、身份追溯、星级评比、红黑榜单等一系列自治化模式,并表彰了“鸡毛换糖”十大先锋。这等于把垃圾分类的主动权巧妙地交给了居民,较好地破解了垃圾分类怕麻烦的难题。 “鸡毛换糖”好在易操作。老百姓嫌对圾分类麻烦是事实,那么,就得从“麻烦”入手,以简便易行、大类粗分为原则,来进一步提高分类正确率。具体设计上更体现民情民意,在农村地区鼓励将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可堆肥的放蓝色桶,不可堆肥的放黄色桶,简单明了,居民易懂易分。显然,这是经过一番研究总结推出的简便方法。 “鸡毛换糖”重在求长效。垃圾分类的要义不仅在于净化生活环境,更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提升社会文明水平。鉴于此,“鸡毛换糖”模式并没有满足于前期的分类,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智能化监管与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链。在研发出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设备的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注册品牌有机肥。显然,桐庐的做法并非短期行为,而是着眼于生态资源转化利用,谋求深层次创新突破,形成良性循环,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鸡毛换糖”在桐庐取得了成效,为更多地方实施垃圾分类提供了新思路,但并不意味着都来简单地套用。重要的是,各地要结合各自的实际,从中找到化解矛盾和问题的切口,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走出一条群众认可、具有发展潜力的新路子。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