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是形象工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有垃圾,就应普及垃圾分类理念,倡导垃圾分类绿色行动。相较于基础设施完善、试点经验丰富的城市社区,广袤乡村的环卫设施相对薄弱,是垃圾分类的重点、难点和硬骨头,更需把垃圾分类这项利国利民利后人的工作,长久地在乡村坚持下去,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与城市相比,乡村空间广袤,在垃圾处理上似乎更容易、更便捷。走在乡间地头,粗略一望,绿色青山、风景怡人。然而仔细打量便会发现,在草丛中、村边缘等“人烟稀少”之地,垃圾却并不少见。这种“躲起来”的垃圾不仅极具隐蔽性,也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一些不易分解的垃圾常年埋藏于地下,必定会对田地土壤造成伤害,影响生态环境,从而影响舌尖上的安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乡间地头应是主阵地、第一线、最前沿,只有把垃圾问题处理好,才能真正把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落实到乡间地头。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垃圾分类处理可“入乡随俗”。乡村不是城市,农民的垃圾分类观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居民。如果能结合乡村实际,找到更接地气的垃圾分类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福建武平在垃圾分类上,将易可腐烂的垃圾都倒到菜园里,进行就地处理,简便又易行;不可腐烂的垃圾,就由专人专车拉走,减轻了垃圾分类的工作量。同时,针对可回收的垃圾,设立“垃圾兑换超市”,将垃圾兑换为生活用品,变废为宝,形成正向激励。 垃圾分类,既能减轻垃圾处理的体量,又能变废为宝,还能呵护美丽家园。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对应重视垃圾分类,树立正确的垃圾分类理念,让垃圾分类无死角、无盲区、无空白,让文明城市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