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记协频道> 策划力 > 正文
描绘闽台交流合作全景图
——福建日报如何策划《透视“大三通”》
m.folksfolks.com 2009-03-21 11:52  张维东 来源:传媒天地    我来说两句

  一是准备早、起动快。2008年11月4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以下简称“两会”)在台北签署四项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后,海峡新闻部就围绕“协议”对闽台合作可能造成的影响收集材料,商议报道计划。尽管12月15日才是“大三通”启动的时间,但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海峡新闻部在12月1日就推出了第一个专栏。到“大三通”开启之时,《透视“大三通”》已经推出了4个专栏、1个专版,二十余条稿件,起到了较好的预热效果。

  二是大视野、前瞻性。《透视“大三通”》跳出一区一市的小圈圈,以福建构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为大背景,以闽台关系为主线,着力体现福建日报作为福建省委机关报的大格局。比如通讯《闽台立体交通网络完成“拼图”》反映的是,构建闽台立体交通网新通道和赴台游通道多样化的主题。又如《海上直航:推动闽台共建“环台湾海峡港口群”》则是对闽台港口群的分工协作进行了深度报道。

  三是高密度、大版量。自2008年12月1日推出第一期《“大三通”来临 福建各界抢先机》开始,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分别就闽台农业合作、闽台产业对接、福建口岸准备、构建“闽台一日生活圈”、赴台旅游、闽台海上直航、榕台空中直航、福建邮政服务、厦航“上岛”设点等内容,推出3个专版、10个专栏,共发稿70余条、图片20多张。平均每周3个专栏(含专版)。每个专栏少则3篇,多则7篇稿件。而专版如同大拼盘,以12月19日的《榕台空中直航 再架“三通”天桥》主题版为例,共有稿件11条、图片7张,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

  四是重协作、讲分工。“大三通”涉及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等6个地市的多个部门、港口、航点、邮政局,因此,系列报道又是福建日报的一次协同作战。海峡新闻部在总体策划后,主要负责深度报道和评论的采写,记者站和通讯员则是反映当地的情况。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透视“大三通”》做到了点面结合,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深度:拒绝新闻“快餐”

  传媒间有句“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名言,海峡新闻部同仁还认为“深度”同样决定“影响力”,特别是对于福建日报这样的党报。在《透视“大三通”》报道中,海峡新闻部着力在“深”字上下功夫。

  首先,追求原创,展示实力。家门口的大事,引来各路媒体的“火拼”。在12月15日的现场报道中,新华社也发了大量稿件,但因其强调普遍性,往往缺乏针对性。而且,这种来自“大广播”的稿件,常常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很难突出“自我”。乍一看一些媒体的版面,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可是一细读,却发现缺乏有分量的自采稿件,而海峡新闻部在3个主题版,近30篇稿件中,仅用了一篇新华社的稿件。

  其次,兼顾现场,凸显思考。有别于欢庆类的现场报道,在报道现场的同时,海峡新闻部更多的是挖掘直航背后的意义。因为“大三通”的首航仪式,不同于奥运会开幕式,它是两岸人民不懈努力的结果,体现了福建在“六求”方面的积极作为,其实质意义远大于象征意义。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有限的版面应该侧重于“大三通”将开启闽台怎样的未来,闽台之间需要“补”什么等议题上,福建日报需要启迪心智,引发思考的报道。比如12月16日的《海上直航 构筑闽台“黄金通道”》的主题版,由两篇通讯、两个小特写、一篇评论和一组名词解释、背景资料、图片组成。打头的是题为《海上直航:推动闽台共建“环台湾海峡港口群”》的通讯,文章分两部分,一是福建先行先试的经验、对“大三通”的贡献;二是海上直航后福建的机遇。在《从“闽台系”到“华航系”》的小通讯,则选取华荣海运船名变更的独特视角,折射出“三通”从小变大的历史意义。而《海运直航究竟“省”什么?》则从“省钱”“省时”“省心”,让读者对海上直航的益处一目了然。

责任编辑:卓越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