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记协频道> 策划力 > 正文
主题化:意义的生成和表达
——节庆报道的一种模式:以《福建日报》春节报道为例
m.folksfolks.com 2009-03-21 21:40  吴孝武 来源:传媒天地    我来说两句

  今年《福建日报》的春节报道,以“2009年温暖海西”为主题,从正月初一至初七,在一版衍生推出《暖心》、《开心》、《爱心》、《民心》、《怡心》、《真心》、《信心》7个栏目,既有内在逻辑的连贯,又形成浓烈的节庆气氛和有力的传播导向,获得报社同仁的一致好评,所有专栏(版面)均获得社评好稿。

  相较同城媒体和其他省级党报,《福建日报》此次春节报道的最大特点是主题化。这种报道模式,集中了诸多新闻传播要素,设置若干议程,在多角度聚焦中生成报道文本的意义并使之得到较为完美的表达,产生了预期的舆论引导效应。

  一、追寻意义

  事实上,春节报道属于年年都有的“四季歌”那类的报道,要年年出新出彩并不容易。因为,这时节大家忙着过年,一年下来也要好好轻松一下,来稿不多,质量也不高。一般情况下,编辑部会围绕快乐、平安、文明等春节话题,提前向记者或通讯员约写稿件。

  关键在于如何约稿。一种办法是就上述话题笼统地约,来什么编什么,图个热闹就好,这也是一种惯例。但这样运作,结果势必是内容雷同,春节七天每天的版面都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这样的“新闻大杂烩”,容易产生阅读疲劳、审美疲劳。同时,在看似热闹的报道格局中,每条报道都倾向于单体化,文本意义无法有效生成和表达,新闻价值流失,亦将弱化整体报道的舆论引导功能。

  春节期间,因为全民休假,时政新闻为数不多,一般的突发性社会新闻亦不属要闻版报道范围,大量可报道的是各种各样的“假日新闻”、“节庆新闻”,要闻版亦应体现这么一种过年的节庆气氛。但是,这类“假日新闻”、“节庆新闻”有一个特点,即同质化。比如,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大概是今天某地广场演出,明天某地游园,后天某地民俗踩街……这种同质新闻的连续报道,就形成简单的重复,新闻价值势必渐次弱化、消失。而且春节期间的新闻,不外乎围炉团圆、唱歌跳舞、旅游踏青、坚守岗位、送温暖献爱心……这些新闻堆积在一个版面上,当然可产生一种热闹的气氛,但仅仅如此而已,不能生发出更多的舆论价值,读者的思维持续停留在“热闹”的浅层次上,每个报道文本倾向于变成似乎可有可无的、意义微弱甚至无意义的文字碎片和图像碎片,整体报道亦显平淡无力。

  那么,如何使这些报道文本自然生成意义并获得有效表达,从而提升整个节庆报道的新闻价值和舆论引导功能?从经验上看,主题化模式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路径。

  所谓主题化,就是根据春节期间的主要新闻题材,梳理出若干关键词,进行分类式的主题报道。这种主题化模式的好处是,通过主题设置,强化新闻指向性,春节七天每天更新主题,在读者心理上可产生一种阅读期待。这样的报道,对读者的吸引力显然更强,更具舆论引导功能。

责任编辑:卓越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