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浅析新闻摄影的“强点”表现

2011-07-05 17:45:24  来源: 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 白华阶  
视频加载中...

二、“强点”如何在新闻图片中“主动表现”

新闻摄影是依靠视觉形象传递信息,摄影的特性决定了它离不开光线照射所产生的效果。光线首先表现在对色彩显示,色彩又刺激着人们视觉的不同反应;光线的强弱、明暗的对比也直接影响着环境气氛。这些景物色彩效果的鲜明,画面所呈现的高低影调和对比关系,则往往可以通过摄影记者的主观愿望得以调整,这种调整并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只是从视觉角度进行适宜的调整,在进行适宜的调整中必须考虑到画面的构成和视觉强点的位置,强点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光线的反差得到烘托和强调。

2002年10月,上海卢浦大桥建设处于尾声,根据设计要求要等待自然气温达到20摄氏度才能使大桥中心的钢梁合拢,合拢后就必须立即插入数十根铆钉进行固定。为了等待这一温度,建设者们日夜守候在钢梁边。为拍摄到这一场景,摄影记者同样需要日夜等候。由于现场的拍摄条件极为艰苦,深夜江面上风力又很大,只能一只手抱住钢梁,用另一只手操作照相机,拍摄的照片画面零乱,主体不够突出(见图2)。编辑于是在发稿时对画面进行了裁切,使建设者彻夜艰辛等候的场景成为视觉中心的强点,这样的做法并没有破坏新闻真实的原则,反而让这幅图片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见图3),成为版面上的主打图片。

新闻摄影是以直观的视觉形象传递新闻事实,在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就要考虑在最大限度上提升画面形象语言的功能,使画面产生耐人寻味的趣味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所反映的新闻主体,只有舍弃与趣味中心强点无关的东西,才能强调出主体;只有主体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表达出新闻的主题,让读者在有限的画面中解读新闻主题,接受新闻所传递的信息。

摄影记者在把转瞬即逝的新闻事实记录下来的同时,为了提高画面语言的感染力,需要取得构图的主动性,还应有充分的预见性,以便迅速占据能准确捕捉最佳画面的拍摄点。“新闻摄影构图的所有目的,是为了揭示新闻事实的内容和意义,有创造性地提高新闻照片画面的表现力和审美效果。”?图象画面中最基本的形成元素是光线,光线是构成摄影画面明暗层次、色彩对比的重要条件。通过不同的光线处理,能使画面的影调层次发生变化,通过明暗变化,来突出主体是最为有效的措施。摄影记者通过对现场光线的把握,对照相机曝光速度和光圈的调整,使背景与主体产生空间感,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对于光线的应用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通过对光线的认识和利用可以使主体在环境背景的陪衬下成为画面的视觉“强点”。

我国著名摄影家吴印咸先生1939年拍摄了《白求恩大夫抢救伤病员》,这幅经典纪实图片在构图、光影、背景的处理上堪称极致。占据画面上方的屋沿,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小庙),简陋的手术台和手术器械交代了当时艰苦的条件。更为突出的是吴印咸先生充分地应用了现场自然光线和构图元素,反映出摄影家精湛的表现手段。然而这一切都是现场自然光线条件下所抓取的典型瞬间,并非有人工光源的辅助。画面中深暗的背景上突出了白求恩大夫的形象,让主体人物处于画面的强点上。这样的纪实图片其画面语言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使之永远成为一幅典型的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