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智库 > 正文

重视深度新闻报道的策划

2011-09-06 20:37:39  来源: 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 蔡 雯  
视频加载中...

《新闻爱好者》供稿

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类新媒体的出现,赋予普通公民一种崭新的角色:新闻报道者。“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因此也成为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大众传媒尤其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保持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

何谓“公民新闻”?国外各类媒体有不同的阐释。如公民新闻网站的先驱——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记者”,强调普通公众对于新闻信息报道的参与;美国公民新闻网站New West则选择用“未经过滤的”这个字眼来形容由受众投稿发布的信息,以此强调这个网站和传统媒体新闻发稿机制的不同,并对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属性进行了界定。研究新媒体的美国专栏作家马克格拉泽(Mark Glaser)认为:“‘公民新闻’就是让没有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公众通过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网络全球传播的特点来创作新闻信息,在为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增加新的素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查证和检验。这些工作可能由某个人自己来完成,也可能由很多人共同完成:你可能会在自己的博客或网络论坛上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城市某些问题的报道;你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检验主流媒体上的文章是否有误或存在偏见,并给予指正;你可以把自己抓拍到的有价值的数码照片发布在网络上;甚至你可以摄制视频短片发布到像Youtube这样的网站上。如果亲历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你提供的文字或影像资料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历史。”1

确实,无论中外,都已经有大量的新闻传播案例说明,被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受众”能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并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不仅具有原创能力,也有自主权。这种角色转换使新闻报道由单向转向双向或多向,媒介的受众资源可以转换为信息资源。资源转换使媒体的报道面被扩大了,重要新闻事件发生时专业记者不在现场的缺陷也可以得到弥补。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公民新闻”对传统大众媒体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因为它打破了传统媒体以往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和特权。在《我们媒体》(We the Media)一书中,丹·吉尔默(Dan Gillmor)这样总结“公民新闻”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草根新闻从业者摧毁了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垄断权,并将新闻从说教变为对话。”2

因此,新闻创新,必须面对一个崭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的“受众”,而是具有新闻传播能力的公民。媒体要把他们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终端实现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和思想交流,通过对话实现舆论引导,通过服务实现媒介价值。正如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新闻界提出的要求:“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只有深刻地了解今天新闻传播所面对的社会公众,真正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和传播习惯,才有可能在新闻传播中把握主动权,实现传播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