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策划力 > 正文

食品安全报道如何构建真实的“媒介环境”

2011-10-24 16:08:03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在媒体层面,除了单篇报道的真实准确外,还有报道整体是否全面客观的问题,这体现在对报道重点的把握、对舆论监督的数量和尺度的掌握等方面。比如,国内外食品安全业界有一个共识: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安全的头号风险。即使在发达国家,每年也有不少人罹患因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闹肚子”一直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公众往往因为司空见惯而习以为常,媒体也因为其不够“轰动”而熟视无睹。可见,并不是食品安全风险越大,公众就越了解和重视,而是食品安全风险越陌生,公众就越关注和越容易引起恐慌。即使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也亟需普及食品安全常识。

对于负责任的媒体来说,是应该根据风险的实际威胁程度来把握报道,还是仅仅根据其“反常”“新奇”来选择新闻?答案不言而喻。

在媒体和其他各方的风险信息交流中,第三方专家的作用不可或缺。在风险信息交流中,媒体本应邀请专家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传递正确信息,但现在很多专家不愿意在媒体上发表意见。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网络众声喧哗且倾向于质疑权威之时,开口说话很容易成为‘高危行为’,毕竟谁都不愿‘挨板砖’。”另一方面也与一些记者观点先行,只根据自己的预设立场来断章取义有关。

强化责任意识,准确把握报道基调

“民以食为天”。媒体应当强化责任意识,准确把握食品安全报道基调。食品安全重要性不亚于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事关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食品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媒体要充分宣传、解读国家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政策,充分反映政府近年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努力,正确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理解支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公众对食品安全焦虑严重的情况下,媒体应当充当“减压阀”,而不是“放大器”。

在国际上,食品安全正成为政治角力的工具和新的绿色贸易壁垒。1999年的“二恶英”事件,结果导致比利时内阁全体下台。牛肉问题近年来一直是美国和很多国家贸易纠纷的热点。2011年6月,“毒黄瓜”所引发的欧洲出血性大肠杆菌事件后,也在欧盟有关国家以及俄罗斯之间引起了口水战、贸易战。

2007年,《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等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抓住中国输美食品出现的一些个案,制造“中国食品威胁论”。

实际上,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06年度进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显示,虽然对中国食品的抽检率最高,但中国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高于欧美。正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一位政治学教授指出,这一问题的背景是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与美中之间的紧张关系,“华盛顿有些人就是想挑起人们对美中贸易问题的关注”。面对西方媒体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偏见,中国媒体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食品安全状况。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