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吴菊萍报道对典型人物宣传的几点启示

2011-11-03 16:51:16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相关人物,不能忽视的部分

典型人物,是在与相关人物互动中产生的。在完整的新闻链条上,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典型人物报道中,不能忽视相关人物的新闻价值。

吴菊萍事件中,被救者妞妞的命运,同时牵动了人们的目光。这个小生命本能的顽强与坚韧,同样也成为感人的力量;而知恩图报的妞妞家人,还有不肯收车费的“的哥”、为妞妞义卖矿泉水的小学生……这些人物,汇集成向善的力量。他们在被吴菊萍感动的同时,自身也成为感动他人的力量。这些“非典型人物”,不仅没有淡化典型人物,反而使得报道更加丰富多彩,也深化了报道的社会价值。

典型人物报道,根本目的是带动公众学习典型,化为行动。然而,突发事件,毕竟不是常态。见义勇为,也非人人都有机会参与。事实上,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社会成员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才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坚实宽广的基础。因此,在典型人物报道中,需要把握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注重传播“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的理念,使受众感到典型不仅可敬,而且可学。基于这一理念,有媒体推出了“寻找身边的吴菊萍”报道,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保安、退休的列车乘务员、社区工作者,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却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了温暖。这样的报道,架起了“英雄”与“凡人”、“壮举”与“小善”的桥梁,使受众意识到典型人物不仅可敬,而且可学,自身并非只能当一个“看客”,而且可以成为一个行动者。

把握报道的时间与节奏

吴菊萍报道,升温迅速,高潮持久,影响深远,可以说是近年来典型人物报道中成功的案例。然而,在媒体主导的舆论场与民间的舆论场之间,也在一个阶段、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的问题。在报道后期,从网上论坛、媒体热线等渠道,一些受众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媒体报道连篇累牍,“集中轰炸”,加以部分报道调子节节升高,给人以“过度消费”吴菊萍之嫌。媒体善良的初衷,却可能招致逆反心理。从传播理论和受众心理规律分析,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它的黄金传播周期,也必然会被不断涌现的其他事件所覆盖。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以受众为核心、以传播效果为目标的新闻理念,精心研究、准确把握报道的周期、节奏与规模。从操作层面来看,一个重要方法是完善与受众互动的机制,及时听取反馈,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报道方案,使传播曲线与受众心理曲线高度吻合。(作者:钱江晚报常务副总编辑)

来源: 《新闻实践》杂志